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董建华论治消化病
作者:洪文旭 陕…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6-4 16:20:00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董建华教授生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经验宏富,成就辉煌,著作有《温热病论治》、《内科心法》等。

  学术观点

  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证特点和病位所在,董老认为应称之为“胃痞”更为恰当,因其病机特点是虚实夹杂。虚指脾气虚弱、胃阴不足;实指胃气壅滞、湿热中阻、胃热内蕴、胃络瘀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应为“虚痞”,因久病必虚,其病本虚标实。董老具有独特的胃病理论体系:一是通降论,胃气以和降为顺,关键在于胃气润降;二是气血论,胃病日久,气滞血瘀互为因果,初病在经属气滞,久病不愈属血瘀;三是湿热论,湿热外邪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关键在于脾胃功能的强弱,若脾胃内伤,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蕴而化热,潜藏体内,加之外感湿热,便会同气相求,内外相引而发病;四是标本论,胃病日久及脾,可有虚象,但不能只见其虚,忽视其实,或只重其本,不顾其标,强调应从病证的虚实来确定标本治疗的先后。

  对于肠病泄痢主要有五论:一是标本虚实论;二是气血两调论;三是温清并用论;四是燥润相济论;五是通涩结合论,临床须根据病情需要分别选用。在辨证经验方面,他将胃的生理归纳为降、滞、通三个字,是对辨证论治经验的理论升华。治疗时他抓住根本从调和气血入手,根据气滞、血瘀和虚证三种辨证类型,本着郁结者解之、瘀积者行之、虚损者补之的原则,采用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补气以温中及和血以养阴四法,常获良效。

  治疗经验

  董老针对不同的胃肠疾病,运用灵活多样的治疗法则。病在气属胃气壅滞证用胃苏饮(苏梗、香附、陈皮、香橼皮、佛手、枳壳、大腹皮等),肝胃不和证用疏肝和胃汤(柴胡白芍、香附、枳壳、金铃子、延胡索等),胃热内壅证用清胃饮(黄连黄芩栀子枳壳、香附、槟榔等),湿热中阻证用连朴苓草汤(黄连厚朴茯苓、通草、藿香、佩兰、陈皮等),胆胃不和证用清胆和胃汤(柴胡黄芩、清半夏、竹茹、陈皮枳壳等),寒热错杂证用温清饮(香附、黄连、清半夏、山栀、吴茱萸等)。

  病在血属瘀血阻滞证用胃痛宁加减(金铃子、延胡索、赤白芍五灵脂、香附、枳壳等,重症与化瘀煎同用);虚证属脾胃气虚证用健脾汤(太子参、白术茯苓木香砂仁陈皮等),脾胃虚寒证用温胃汤(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香附等),胃阴不足证用养胃汤(芦根、石斛、沙参、麦冬、香橼皮等)。

  治疗虚痞病采用三种方剂:气阴两虚证用甘平养胃方(太子参、炙百合、乌药、鸡内金、香橼皮等);虚火灼胃证用酸甘益胃方(沙参、麦冬丹参石斛乌梅、佛手等);脾胃虚弱证用甘温健胃方(党参黄芪茯苓白术木香当归三七粉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