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李玉奇 |
作者:李鹏辽宁… 文章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6-30 9:17:45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李玉奇,1917年生于辽北银州城。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医六十余载,工精内、妇、儿科三科,精研脾胃病三十余载。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遴选全国首批五百名老中医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批获得者),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聘为终身理事。曾任辽宁省卫生厅中医处处长、辽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附属医院院长、辽宁省肿瘤医院常务副院长、辽宁省中医学会会长、辽宁省药品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老年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副会长、沈阳药科大学中药系兼职教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国家卫生部先进卫生工作者称号等。著有《中医验方》、《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与研究》、《脾胃病与胃癌癌前期病变研究》、《医门心镜》等专著。 医林天骄、神誉遐迩的李玉奇先生,生于1917年,祖籍辽北银州城(现辽宁省铁岭市)。幼时家道中落,少年有志,发愤读书,乡试名列榜首。当时许多穷苦百姓身染沉疴痼疾,倍受折磨,他甚为同情,为解苍黎之苦,不择仕途,发恨学医济世,遂拜著名老中医明星垣先生门下,从师七载,同时加入铁岭医士讲习会。他勤奋好学,彻夜握卷长读,窗外寒星冷月,窗内孤灯如豆。先师慧眼识才,很快举为铁岭医学研究会助教兼学术秘书。他求知若渴,又拜前清秀才赵炳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熟读经史子集。复拜银州著名书法大家陈秉初老先生舞毫习墨,打下深厚书法功底。后又从师丁乙青、姜弼臣两位先贤,攻读医学经典,采拮临床秘验。学成后于二十四岁开始悬壶济世。行医期间,恪守师传医风,以济世活人为宗旨,深得病家信赖与敬仰。他深知学海无涯,医术无边,虽已有成,仍孜孜不倦,独得医经真谛,博采古今之长,每临证投药,时奏奇效,顿时声名大噪,誉满银州。在四十年代初期就被推任为辽源市中西医师研究会会长。 新中国成立后,李玉奇先生正是大展宏图的而立之年,怀着报效祖国人民的炽热情怀,积极献身于为之奋斗的中医事业。他先后担任了辽源市立医院医务部主任、副院长,辽东省中医进修学校讲师、主任等职。五十年代初被辽东省卫生厅举送进京学习深造,品学兼优,毕业后即调任辽东省卫生厅负责全省中医工作、辽东辽西两省合并后,长期主管辽宁中医工作。六十年代任辽宁省卫生厅第一任中医处处长。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曾任省政协委员,省肿瘤医院第一任副院长,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现任省中医学会会长,省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省中医学院顾问,省中医药高级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省药品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中药组组长,省干部保健会诊专家委员会委员,沈阳药学院中药系兼职教授,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等职。 李玉奇先生是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均有高深造诣的著名专家。他从医五十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诸多学科领域都有较深的涉猎。他功擅内科,尤精胃疾。从六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对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脾胃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潜心研究。他根据《黄帝内经》、《圣济总录》中的有关论述,结合现代医学检测手段,经过多年探索,在国内首先提出“以痈论治”的学术论点,打破历代医家多以“胃脘痛”、“胃痞”辨证施治的模式,并对本病发生发展的病因学分类和病势演变分期提出新的见解,总结出一整套新的辩证施治体系,取得了临床总有效率93.14%的突破性成果。在萎缩逆转为浅表和阻截癌变的研究上积累了大量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资料,动摇了萎缩性胃炎不可逆转的学说,为中西医界所瞩目。这一科研课题受到国家卫生部的高度重视,连续三年着标,资助研究经费。阶段性成果已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经中西专家鉴定,达到国家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在对待中医学术上,他既反对妄自菲薄的民族虚无主义,也不赞同固步自封和墨守成规。他大声疾呼继承和发扬两者不可偏废,倡导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并身先士卒,大胆实践,探索创新。他还提出冠心病从虚论治、肾炎从实论治、习惯性流产从气论治不从血治等学术观点,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辩证施治体系,组方用药不同常法,临床上屡屡奏效。为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传于后人,着意著书立说,如《中医验方》、《冠心病临床刍议》、《荨麻疹治则探究》、《小品话温病》、《望诊的宏观作用》、《脑中风论治》、《胃脘痛的临床研究》、《黄疸病从证锁谈》、《肾炎临床辩证施治一求》等,倍受读者珍爱。 李玉奇先生是中医教育和医院管理方面的专家。他长期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忠实执行党的中医政策,为我省中医事业发展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他特别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提高,早在五十年代初,就主办了辽东省中医进修班,并兼任班主任和讲师。辽东辽西并省后,在卫生厅张铁厅长支持下,亲手创办了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还在辽南、辽西、辽北等地设立分校。他聘请省内许多著名中医专家任教,亲自组织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各科教材,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加快辽宁中医事业的发展,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他组织力量对全省中医现状进行全面普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宏伟的发展规划,受到省有关领导的重视。正当他为中医事业崛起而不遗余力工作之时,卫生界中某些人散布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掀起否定中医的浪潮。面对歧视中医的种种谬论,他力排从议,一柱擎天,并在《健康报》上发表署名批判文章,仗义执言。此后他更加忘我的工作,针对当时中医诊所分散混乱的局面,制定了中医诊所管理办法,组织中医走联合诊所和联合办院的道路,主张在西医综合医院建中医科,从而中医逐步有了自己的阵地。根据事业需要,他大胆提出创建省中医院,并提出具体组建方案,这一建议得到了省政府和卫生厅领导的重视和采纳。他日夜辛劳,积极组织实施,走遍全省各地,访贤选能,共选聘了72名中医药专家,组成强大阵容,1955年省中医院正式挂牌开诊。开诊的第一天,人民群众欢腾雀跃,就诊患者络绎不绝,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强大生命力和人民群众对它的信赖。面对此情此景,他欣喜若狂,感慨万千。1958年,省政府指示省卫生厅决定在省中医进修学校和省中医院的基础上成立省中医学院,他领衔受命,首当其冲,以卓越的胆识和才干,经过千辛万苦,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宏伟而艰巨的事业。辽宁中医学院的建立标志着我省中医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他在后来担任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和顾问期间,为该院进一步发展建设所做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的。 人生总会有坎坷和磨难。“文革”初期,他深受其害,曾被迫下乡劳动。1972年回沈后被派到辽宁中医学院工作,但在“四人邦”横行的岁月里,他精神压抑,满腹才智不得发挥,后来到省委机关卫生所默默地当保健医生。他甘苦无愁,宠辱不惊,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尊严面对一切冷遇。直到粉碎“四人邦”后,他又一次获得新生,1978年奉命新建省肿瘤医院,首任第一任副院长。他虽是花甲之年,但雄风不减,领导全院基建工程日夜奋战。正当门诊和病房大楼拔地而起时,中国医大原领导突然提出“收复二院”,因为肿瘤医院是在原医大二院搬迁后旧址上新建,所谓收复二院,就是要收回下厂建的肿瘤医院,当时医在派学生强行进驻,扩音喇叭整天叫喊,并张贴收复失地的布告和有计划地泊出权威人士到处游说,一时闹得基建工程不得不暂停下来。对此省好生厅一筹莫展,已经作了让徐州的后尘准备。在决定肿瘤医院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进京面见卫生部江一真部长,据理力争,又在省委召开的一次专门会议上慷慨陈词,舌战群懦,打赢了这场官司,幸存下来的省肿瘤医院才有今天。八十年代初,他调任为省中医院院长,收拾十年洗劫后留下的破烂摊子。他卧薪尝胆,带领全院职工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经过四年奋起,使中医院得以中兴。1984年被评为省文明单位,1985年在全国省级中医院检查评比中一举夺魁,受到卫生部嘉奖。在这期间,他带领全院职工主要做了十件大事:一是端正了中医院的办院方向,坚持突出中医特色;二是培养出一批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三是大兴学术研究之风,建立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大大推进了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国是从抓医疗质量提高入手,招来患者信赖,藉以扩大收入积累,用此底数引进现代化的医疗仪器设备,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强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五是继承抢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安排高徒拜名师;六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医院科学管理;七是大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教育,树立了良好的医疗作风;八是兴建了九千五百平米的优质职工宿舍,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职工住宅问题;九是新建了一万多平方米的病房大楼,扩大出口了办院规模,改善了办院条件;十是培养了一批管理人才。他为中医院的发展建设熬尽了心血,问心无愧。这时他功名两全,年事已高,有人劝他激流勇退,隐居庐中,享受天伦之乐。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1988年,卫生厅为了加强中医研究院领导力量,请他担任名誉院长,他虽然感到这付担子不轻,还是一口应承,慨然出山。中医学院和中医研究院犹如两个新兄弟,那个上不去,他都会心里不安。到中医研究院后,他鼎力扶持新的领导班子,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改变了研究院的面貌,使其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他为中医事业又立了新功。 李玉奇先生一生创业,多树丰碑。他除亲手创建省中医学院、中医院、中医学院、肿瘤医院和大量职工住宅外,在退居二线之后,又毅然承担起新建中医院病房大楼的艰巨任务。中医学院成立之后虽然有很大发展,但临床教学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仅有400张床位的附属医院病房已是超负荷运转,远远不能满足医教研的需要。新建病房大楼,改善办院条件是他晚年的心愿,如果这个夙愿不能实现,他会遗憾终生的。怎奈国家财政困难,多年没能使他称心如愿。机会终于来了,1986年国家拨专款支持各地发展中医事业,他抓住这个时机多次找卫生部过去的领导,披肝明志,深切感人,终于得到大力支持。在他的各级争取下,省里资金也很快落实了,而且被列为省重点基建项目。但建楼谈何容易,在寸土如金的沈阳找一块地皮也并非容易事,不知要花多少心血,跑多少路,后来在省市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得到了号称沈阳龙眼珍珠地的理想楼址。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一流水平的设计,当年破土动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解决三大材,他四处奔走,八方求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百折不挠的艰苦努力,他带领基建全班人马闯过一道道难关,使工程得以顺利进展。为确保工程质量,他重托两位老伙伴昼夜坚持在工地上督战和他亲自查验,使得工程保质保量,不得有半点马虎,他的整个心思都在这个大楼上,难怪老伴说他把家都忘了。经过三年多的奋斗,他如愿以偿,气势磅礴的大楼迎面而立,楼体正面刻着他亲手书写的“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学院”苍劲辉煌的烫金大字,他脸上第一次绽开了笑容。这是他的心血呀! 李玉奇先生高风亮节,德高望重。早年行医时,他的高尚医德就为世人所称颂。行医看病不分贫富,不计官民,遇有穷苦病人不但分文不收,有时还解囊相助。退居二线后,先后有16家医院以高薪相聘,有的恳请他带徒,每月500元酬金;有的请他每天出诊一小时,月资350元;还有的只要求答应挂他的名牌,给高额报酬,但这些都被他一一谢绝。他说:“我若想挣钱,每月可得五千元,但我是共产党员,不是拜金主义者”。有人做过这们的不完全的统计,仅近年来他拒收患者钱物百余次,折人民币三万余元。1987年,他研制的胃福冲济获专利转让费三万元,除了按章纳税外,绝大部分分给胃炎级的人员了,而他自己仅留下二千元,还不够他研制过程中的消耗。就连每次出诊所得的专家挂号费,仅留一半,余数都分给为他抄方分诊的医生护士们。在前一个时期市井拜金成风、物欲横流的风气下,他清贫守志,视金钱为粪土,看功名如云烟。他实在奉献太多,所得太少。他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富翁,十几年来,多次被省授予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1986年国家卫生部授予文明工作者,1988年被市卫生局命名为医德高尚医务工作者,获省卫生厅医德高尚奖。省市报刊、电台多次报导过他的事迹。 李玉奇先生志远豁达,通古博今,他酷爱文学,又精通书法。谈吐随风生珠玉,词赋掷地作金声。他清正不阿,一身硬骨。他识才爱才,鄙弃平庸。他虽年过古稀,又丧偶伤神,但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宝刀不老。他还在为中医事业奔走呼吁,为全省中医工作出谋划策。他功高德重,深受中医界的敬仰和爱戴。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