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运用(阳虚感冒、梅核气) |
作者:邓春医师 文章来源:大公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15 14:31:52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中华医药版与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合办《辨证论治》专栏,邀请本地中医师撰写临证心得,与读者及同业分享、交流。专栏逢隔周五刊出,公众假期顺延,敬请留意。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肾阳虚之谓。「反」者,非常也。肾阳素虚之人,本不易发热。但内寒者易招外寒,肾阳素虚之底子再逢外寒入侵,则太阳少阴表里经同时受邪,而致发热。因少阴水脏,肾阳内虚,故其脉沉而不浮。此时,若单纯温少阴里寒,则太阳表寒无以汗解,而表热不退,甚或留邪。若以麻黄汤发汗解太阳之表,每易汗出伤阳,而引邪内陷,故法当扶正除邪同用。原方药仅麻黄、附子、细辛三味,温阳散寒,温经解表,使两经并解。笔者在临床中,紧紧把握住阳虚寒袭的病机,遵仲景之法,随证加味治疗多种病证,颇获良效。 阳虚感冒 郭某某,女,38岁,2007年12月8号初诊,患者平素体弱,汗较多,易患感冒,背部易有冷感。自诉两天前感冒,微恶寒,身微热,全身酸楚不适,以头颈尤甚,无汗,鼻塞,流清涕,纳稍欠佳,大便正常,小便清,舌略淡,苔薄白润,脉沉无力。此属典型的太阳少阴两感证,治当温阳散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处方:生麻黄6g,熟附子12g(先煎1小时),细辛3g,羌活10g,苍耳子8g。水煎服。上方2剂后,身微汗,寒热消,全身酸楚减轻,已无鼻塞、流涕。脉仍沉,以熟附子12g(先煎1小时)、北芪30g,白朮20g,防风12g。3剂,以温阳固表,诸症悉除。
梅核气 锺某,男,48岁,2007年6月15日初诊,有慢性咽炎史,平素畏寒,近日因家庭因素致情绪压抑,时觉胸闷,一周前感冒,使原有的喉间不适加重,咽中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喜饮温水,痰白,查咽后壁不红,舌淡有齿痕,苔白微腻,脉沉细。诊为「梅核气」,阳虚气郁痰阻,外感诱发,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处方:生麻黄4g,熟附子12g(先煎1小时),细辛3g,制半夏12g,厚朴12g,茯苓15g,桔梗12g,甘草6g,2剂。药后喉间异物感顿减,去麻黄,熟附子减为8g,余药如前,继服3剂,气顺痰去寒消,继以逍遥散调理10天,安适如常。 按:本案例之病机较为复杂,患者平素畏寒是少阴阳虚之征,肾经「入肺中,循喉咙」,阳虚则易有痰伏,在情绪压抑下气郁则痰阻,再兼外感寒邪,寒性凝滞,加重气郁痰阻而产生本病证,患者胸闷、咽中有异物感,此为痰气交阻之征,故取半夏厚朴汤治之。方中以制半夏、厚朴、茯苓顺气祛湿、化痰散结。阳虚之质,有感寒之因,仍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意,只是表证不显,故麻黄仅用轻量,证减即去。合而看之,半夏厚朴汤方意虽有顺气化痰散结之力,但缺助阳行津之功。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散寒,温经通窍,以复之肺肃,肾之气化;再以桔梗甘草汤宣肺利咽,合半夏厚朴汤方意以升降气机。三方相合,则凝聚之痰气可一击而溃。在气顺、痰去、寒消后,再以疏肝健脾祛湿的逍遥散以善其后,使获良效。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