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痛经妇科名老中医治验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9 11:13:54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裘笑梅经验 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临床当分虚、实两大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⒈实证 ⑴气滞血瘀型:疏肝理气,活血祛瘀。主要方剂: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之类。作者应用氏传秘方调经定痛散效果卓著。若配合针刺合谷、关元、三阴交,方法简便,取效更快。 ⑵寒凝型:温经散寒。主要方剂: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内桂、防风、细辛、当归、艾叶、川芎、干姜)。 ⒉虚证 ⑴气虚血少型:补气养血。主要方剂:胶艾八珍汤、圣愈汤之类。 ⑵虚寒型:温经补虚。主要方剂:温经汤、当归建中汤之类。 ⑶肝肾阴亏型:主要方剂:调肝汤、一贯煎之类。 对于痛经的辨证,作者认为应掌握如下要点:即气滞为主者,胀甚于痛,常感时痛时止;血瘀为主者,痛甚于胀,多持续作用。以虚、实而言,经前或经行作痛多为实证,经后作痛多属虚证;喜按为虚,拒按为实;绞痛为寒,刺痛为热;得热痛减为寒,得热痛重为热。本病之治疗原则,以调畅气血为主,所谓“通则不痛”,虚则补而通之,实则行而通之,寒则温而通之,热则清而通之。间有纯虚无滞者,且补养气血,使气血充足,痛经自愈。 [邱昭慎.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1982年08月第1版]
刘奉五经验 刘氏认为:引起痛经的因素比较复杂,而且相互交错或重复出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⒈肝郁气滞:由于忧思郁怒,气机不得宣畅,气滞则血瘀,滞于胞宫而作痛; ⒉血瘀气阻:血不循经,阻滞于胞中形成瘀血,阻碍气机流畅; ⒊寒湿凝滞:经期淋雨感寒或过食生冷,寒湿客于胞中,凝聚而不行; ⒋肝郁血热:肝郁日久化热,气血郁结。不能宣通,聚于胞中; ⒌湿热下注:湿热搏结,阻碍气血不得通畅; ⒍气血亏虚:胞脉空虚,运行不畅,经血瘀滞; ⒎脾胃虚寒: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脉虚寒,经来寒气客于脾胃。 临床上均以经前及经期腹痛为主症,其病理实质为气滞血瘀,经脉不通,故应抓住这一主要矛盾,辨证求因以治其本。 [北京中医学院编.刘奉五妇科经验.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55]
蔡小荪经验 痛经一证,一般皆以止痛为主。蔡氏则不单纯止痛,强调辨证求因,主张“求因为主,止痛为辅”。认为痛经病大多系经血排出障碍,瘀滞不畅引发疼痛。究其因由,或经气受寒,寒凝气血,气血瘀滞不畅;或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冲任不利,经血不得畅行;或宿瘀内结,内膜异位,新血不能归经,瘀血不能排出;或脾气虚弱,血行迟滞,经血流通受碍。对此,蔡氏以《素问·调经论》“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为原则,治以“通法”为主,以当归、牛膝、香附、延胡索、丹参、白芍各9g,川芎、红花各4.5g为基本方。以养血通络为大法,养血以四物汤温养,使血得温而行;通络以牛膝、香附、丹参、红花理气活血,使瘀血去而新血去。蔡氏指出: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可通血中之结;更喜加桂枝辛温通散以增药力。香附为气中血药,合延胡索为理气行血止痛之品,可通气分之郁,此乃借鉴古人“治血病必然理气”和“调经以理气为先”之说。 辨证加减:如寒凝瘀滞者,加温通之木香、小茴香、吴茱萸、肉桂、煨姜等;如肝郁气滞血瘀者,加行气活血之乳香、乌药、苏木、金铃子;如宿瘀内结之膜样痛经者,用川牛膝、土牛膝、没药、失笑散,另加花蕊石、桂心、桃仁。古谓花蕊石可下胞衣死胎。在此,蔡氏强调指出:痛经之证病虽在血分,但调血诸法,皆当以调气为先导、为枢纽。故对痛经之治,常用香附、乌药、延胡索、郁金、路路通、川楝子等以理气通达。 [黄素英.蔡小荪妇科临症喜取通法的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2):30]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