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妇科名老中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9 11:17:01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即可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异位内膜虽在其他组织或器官内生长,但有别于恶性肿瘤的浸润。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良性病变,但有远处转移与种植能力,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目前尚不清楚。本病发生的高峰在30~40岁。其实际发生率远较临床所见为多。如在因妇科其他病行剖腹探查及对切除的子宫附件标本仔细作病理检查,发现约20~25%患者有异位的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随病变部位、范围及演变过程而不同。主要表现为痛经、不孕、月经失调、性交疼痛、在月经前及月经期出现排便疼痛或坠胀痛,严重时可出现排便困难,或周期性便血,甚至在月经期发生急性腹痛。

中医学中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名。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痛经”、“癥瘕积聚”、“不孕”范畴,《诸病源侯论》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风冷邪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等。历代中医学者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般采用辨证施治手段,本着标本兼治为原则。治疗多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软坚散结为主,调整机体的内环境,祛除产生该病的内因,同时温经活血祛瘀使月经正常来潮,痛经逐渐消失,异位包块、结节、巧克力囊肿(即为中医所说的“癥瘕积聚”)内瘀血的逐渐溶解、吸收和消散。服药期间月经正常来潮,同时有促进卵泡生长及促排卵作用,故可以帮助患者受孕,而受孕又是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之一。

 

夏桂成经验

⒈病因病机:內异症患者多有黃体功能不健,他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肾阳虛弱,经行感寒,或者经期行经不畅,余血蓄积,逆流于子宮之外,蕴结于脉络肌肉之間;或由于体质不足、脾胃虛弱,或流产后,正气虛弱、气虛下陷,痰浊壅结于子宮之外所致。经产瘀血浊液随着肾阴阳的消长转化而变化,行经之時,瘀血痰浊阻于內不得归经而致痛经,日久积聚不得温化痛经加剧。总之,本病是肾阳不足为本,痰瘀互结为标。

⒉治法与用药:夏氏认为,对內异症的治疗当以活血化瘀祛痰治标,温肾益气治其本,根据不同的证型灵活用药。经前期及经期重活血化痰,兼以温阳止痛。常用方药为夏氏经验方蜕膜散:肉桂5g,五灵脂、三棱、莪术、白芥子、续断、杜仲各10g,延胡索15g,牡丹皮10g,益母草30g。经前3d服至经期结束。小腹冷痛明显者,加艾叶10g、吴茱萸3g,甚者加制附片6g;小腹胀痛明显者,加醋制香附10g、沉香粉3g(冲服);小腹坠胀明显者,加黃芪15g、炙升麻6g;小腹刺痛,经前黃带多者,加败酱草、生薏苡仁、红藤各15g;出血量多者,加血竭6g(冲服)、炒蒲黃10g(另包)或三七粉1.5g(冲服);痛甚者,全蝎粉、蜈蚣粉各1.5g(冲服)。平时结合月经周期以治其本。

夏氏认为,温补肾阳,提高冲任气血的通畅是抑制內异症发展的有利措施。常用经验方补阳消癥汤:怀山药、续断、菟丝子、鹿角片、当归、赤白芍、牡丹皮茯苓白芥子各10g,石见穿15g,五灵脂9g,生山楂10g。小腹与肛门墜胀、神疲乏力、大便易溏者,乃兼有气虛之象,宜加黃芪、党参各15g,升麻6g,以升提阳气;伴胸闷烦躁,乳房胀痛,大便难者,为夹肝经湿热之徵,加川楝子、梔子各10g,薏苡仁15g,以清利湿热。

[徐传花.夏桂成治疗子宮內膜异位症所致痛经的经验.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3;10(5):]

[徐传花夏桂成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的经验.中医杂志 2003;44(11): 814]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