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何嘉琳用经方治疗盆腔炎的经验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9-29 8:42:02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是妇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难以根治性疾病。中医古籍中无盆腔炎病名记载,从其临床表现看分散在中医带下病、热入血室、痛经、症瘕等病症中。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何嘉琳主任医师在盆腔炎治疗上颇有心得,她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辨清病因病机后,采用《金匮要略》中的大黄牡丹皮汤、防己茯苓汤、黄芪建中汤为主化裁治疗,拓宽了临床选方用药思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择要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析理透彻 何师认为,由于妇女经期产后,血室正开,而摄生不慎,或人流药流宫腔手术后,湿热毒之邪入侵胞宫、胞脉、胞络,损伤冲任督带,而阻滞气血运行所致。正如《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中所云:“阴阳过度则伤胞络,风邪乘虚而入胞中,损伤冲任之经……致令胞络之间秽液与血相兼,连带而下。”本病急性初期表现为湿热毒之邪与气血相互搏结,正邪相争,病理特点主要为邪实;若病邪缠绵日久不愈,正气受损,邪实正虚,湿热瘀滞遏伏不去,又可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转化证候。临床常表现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会演变为慢性盆腔炎,而慢性盆腔炎缠绵日久,一旦劳累或抵抗力下降,又可急性发作。何师在治疗上,常从湿、热、虚、瘀着手,辨证施治,灵活应用经方。 2 辨证论治 巧用经方 2.1 大黄牡丹皮汤治湿热壅滞型盆腔炎:急性盆腔炎以湿热毒邪蓄积下焦、损伤冲任、胞宫、胞脉、胞络,并与气血搏结。临床表现为高热恶寒,下腹胀痛拒按,带下黄稠臭秽,口干而不欲饮。舌质黯红、苔黄而腻,脉弦滑数。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祛邪是当务之急。故何师常用《金匮要略》中大黄牡丹皮汤,以清热排毒、活血行水、逐瘀排脓,并随症加减:如下腹痛甚加炒延胡索、乳香、没药、川楝子、红藤、白毛藤、败酱草;腹胀加柴胡、枳实、大腹皮;带下量多黄稠加黄柏、黄芩、椿根皮。 如治李某,25岁。2003年6月5日初诊。患者孕2产1,此次人工流产后,恶露时多时少,1周余方净,净后即行房事,此后出现小腹隐痛,带下色黄,昨起腹痛腰酸加剧,带下量多,色黄绿且腥秽,纳差便燥,头痛身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妇检:阴道见脓性分泌物,宫颈轻糜,宫体略大有压痛,两附件有轻压痛。证属瘀缩胞宫,湿热壅滞。治拟逐瘀排毒、清化湿热。大黄牡丹皮汤加味:熟大黄9g,桃仁、黄芩、炒延胡索各10g,冬瓜子、丹皮、生山栀、皂角刺、白毛藤、半枝莲、椿根皮、败酱草各15g,龙胆草、生甘草各6g,黄柏12g。药进14剂后,带下量少,诸症均减,仍宜清化,上方加减,进10余剂而愈。 2.2 防己茯苓汤治湿瘀互结型盆腔炎:本型为急性盆腔炎延误或未有效治疗,病情迁延而导致输卵管包裹性积液。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少腹牵掣痛,经前或经后少腹胀痛,妇科检查少腹可及条索状包块,活动度差,深压痛+,B超示输卵管扭曲增粗。何师认为患者素体脾虚,水湿不化,蕴结于内,使气血运行不畅,湿瘀互结所致。故常选用防已茯苓汤治疗,常加用莪术、炙甲片、血竭、乳香、没药、生蒲黄,经前经后加马齿苋、皂角刺、红藤、蛇舌草、细辛等。全方健脾利水、散瘀止痛。如此调治,每获良效。 如治沈某,36岁。2002年5月3日初诊。患者2月前在普查时发现左侧输卵管积水。原有盆腔炎史,且未经正规治疗。月经前后时常有小腹胀痛。舌质淡、苔薄,脉细涩。妇检:左附件区可及条索状包块,活动度差,深压痛+。B超示:左输卵管增粗大小5cm×4cm×2.5cm。证属湿聚瘀结。治拟健脾利水、散瘀消结。防己茯苓汤加减:防己、黄芪、半枝莲、冬瓜皮、全瓜蒌各15g,桂枝5g,茯苓12g,泽兰、当归、炒白术、丹皮、大腹皮各10g,桃仁9g,车前子20g。嘱上方连服,月经期随症加减,2月后复查,B超示:左侧输卵管积水消失,遂以桂枝茯苓丸巩固治疗。 2.3 黄芪建中汤治气虚瘀滞型盆腔炎:何师认为此型盆腔炎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易复发的特点,在临床往往表现为下腹掣痛时发时止,劳累后加重,腰酸坠胀,神疲乏力,带下量多色白,舌质淡胖有瘀点。《金匮要略》言:“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黄芪建中汤旨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何师认为本型盆腔炎患者多系病久体虚,正虚邪实或虚实夹杂者,所以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常获佳效。临床应用时,对兼夹湿热者,可加用蒲公英、红藤、马齿苋、败酱草、蛇舌草等;对兼夹瘀积者,如盆腔炎性包块可加防己、山慈姑、血竭、没药、三棱、莪术等;对有盆腔粘连者可加制大黄、牡丹皮、桃仁、川芎;对输卵管炎性阻塞者加用炮山甲片、细辛、路路通、皂角刺、地鳖虫、水蛭等;营血不足者可加当归、川芎、熟地等。 如治陈某,37岁。2003年6月3日初诊。孕4产1,于2年前因药物流产不全行清宫术后患上急性盆腔炎,当时曾抗炎治疗,腹痛虽缓解,但病情未完全痊愈即去工作。此后,每当劳累或经后即感腰腹掣痛,自服抗生素及休息常好转,本次亦于劳累后复发,少腹两侧牵掣痛,腰酸坠胀,神疲乏力,纳少便溏,带下量多色淡黄,绵绵不断。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弦。证属脾胃虚弱,湿瘀内阻。治拟健脾和中,利湿化瘀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红藤各30g,马齿苋20g,桂枝5g,茯苓、蒲公英、皂角刺各15g,炒白术12g,红枣5枚,生甘草、制没药各6g,炒白芍、炒延胡索、川断、桑寄生各10g。服用7剂后,精神略振,腹痛减轻,守方续服,经前、经行时加重活血化瘀之药,随症加减,调服3月,诸症消除。随访1年未复发。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