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国医大师刘尚义治疗膜病经验 |
作者:李燕 刘尚… 文章来源:中医杂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2-17 23:53:5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刘尚义( 1942—) ,男,国医大师,贵阳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善药线疡科,临床屡获奇效; 擅经方活用治疗疑难杂症,对肿瘤治疗独树一帜。 国医大师刘尚义从医50 余载,临床实践中注重守成和创新,在继承葛氏疡科经验的基础上,对疮疡疾病的治疗形成了独特的治疗理念,传承于疡科并不拘于疡科,并大胆提出 “在内之膜如在外之肤,在外之肤如在内之膜,肤膜同病,肤膜同位,异病同治” 的膜病理论。现将刘老师治疗膜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1 从肺论治膜病1. 1 治肺八法的运用刘老师在临证中将膜病分为膜痒、膜疮和膜烂出血,认为其病机责之于风、痰、瘀、毒,根据“肤膜同位,肤膜同病”的理念,治疗应从 “肺主皮毛”入手,从肺论治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全程。灵活运用宣肺、肃肺、清肺、泻肺、温肺、润肺、补肺、敛肺八法,调畅肺气,恢复肺的宣降功能。宣肺是宣通肺气之愤郁,防风、蝉蜕为宣肺之代表药; 肃肺,肃是清除的意思,肃肺即是降气,在于肃清痰火水饮,肃肺药多平和,如紫菀、款冬花、百部等。先宣肺后肃肺是先表后里之大法,宣肃并行则属表里双解。清肺属清法范畴,常用药有桑白皮、黄芩、冬凌草等。泻肺是泻肺中痰火和水湿,与肃肺有轻重缓急之别,药性峻猛,葶苈子为代表药。温肺是温化肺中寒饮之法,甘草干姜汤、小青龙汤等属温肺范畴。润肺针对阴虚肺燥,常用知母、百合、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补肺主要指补肺气,于一般补气药中择其温而不燥者,如黄芪、白术等。敛肺在于收敛肺气之耗散,如五味子等,敛肺药必须与补肺药同用。 1. 2 灵活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在膜病临证中,肝、脾、肾功能失调也是疾病的常见原因,多见于肝气郁滞、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肝脾湿热,在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中,单从肺论治或疏肝解郁、补益肝肾、温肾健脾、清利湿热等法论治往往疗效不佳。刘老师多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灵活采取培土生金、佐金平木、金水相生等治法调节肺与肾、肝、脾等脏腑功能。肺脾气虚采用培土生金法,木火刑金采用佐金平木法,肺肾阴虚采用金水相生法。 1. 3 将 “肺与大肠相表里” 纳入 “肺合皮毛” 的理论范畴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以通为用,其气和降为贵,大肠传导有赖于肺气清肃下降及腠理开阖宣畅; 而腑气通畅,又有助于肺气的清肃宣发,二者相辅相成,则卫阳温煦,营阴和调,腠理致密,玄府通畅,肤膜柔润而光泽。若腑气不通,糟粕不行,肺失宣肃,秽浊之气沉积而致肤膜晦涩,日久变生疮疖或癥积。多用生大黄、熟大黄、枳实、厚朴、决明子等通腑降泄,恢复宣肃功能,使大便通,肺经之邪从下而解。 2 注重风药的运用风能升阳: 脾气的上升与肝胆春生之令的升发有着密切关系, “春气升则万化安”,肝胆行春生之令则脾能升清,故在风药的运用中,多用升发肝胆春生之药以升提脾阳。风药通过发挥其生发调动之力,恢复脏器功能。因此,在临证中对于久治不愈的疾病多用香附、川芎、防风等风药,以其生发之力,撬动顽疾。 风能胜湿: 李东垣曰: “举其阳则浊阴自降”[1]。湿乃土之气,风乃木之气,风能胜湿,湿胜于地,唯风能干之。风药味辛能行散,疏调气机,内利三焦,外通腠理,使湿邪外出有路。针对湿热瘀积于内而导致痒、疮、痛,是由于邪气内陷,不能升提,以荆芥、防风、苍术等风药之力,升阳除湿,配合清热利湿的金钱草、田基黄等能祛除顽痰瘀阻。 通经络: 风药具有辛散走窜之性,辛以散结,窜以通络。风气通于肝,风药药性轻灵,彰显木气升发之象,能畅达肝气以顺应肝木之曲直,因此,能开瘀、疏肝、畅气。在临证中针对经络不畅而致的疼痛,运用羌活、独活、川芎等风药可通络止痛。 3 注重引邪外出,使邪有出路刘老师将膜病的病理基础归纳为风、痰、瘀、毒,在治疗中善用 “消、托、补” 三法,使邪有出路。 《外科启玄》 曰:“消者灭也,灭其形症也”; “托者,起也,上也”; “言补者,治虚之法也,经曰,虚者补之”[2]。消法运用于实证,以祛风、豁痰、化瘀、解毒等法驱邪外出,针对风邪以风药调和营卫,疏通经络; 针对湿邪从肺脾肾入手,通过肺之宣降、通调水道,脾之运化,肾之温化开阖,肝之疏泄等功能以调节水液代谢,使痰湿无以化生; 针对体内蕴结的病邪,风邪可通过汗法祛风解表,痰热瘀毒炽盛,多以苍术、厚朴、藿香、胆南星、田基黄、萆薢、六月雪、大黄等或清热解毒,化痰利湿,或化瘀通络,或通腑泄热,使邪从二便而出; 针对虚证以托补之法,以养阴、温阳等法,虚则补之,托邪外出; 入络者,轻者以莪术、川芎、葛根等祛风通络,重者以蜈蚣、地龙、鳖甲等搜剔络中之邪。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