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国医大师禤国维应用土茯苓治疗皮肤病经验
作者:杨贤平 张…  文章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皮肤科 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3-15 9:56:25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3 痤疮

痤疮, 又称“肺风粉刺”, 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为好发于面部和胸背部的不同类型皮损, 包括粉刺、脓疱、丘疹、结节及囊肿等。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 其发病主要因素有雄激素及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和继发炎症反应。痤疮导致个人形象差、自尊心受损, 焦虑和抑郁等, 严重影响个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11]

禤老认为本病根本病因在于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和相火妄动, 在临床上常治以滋肾泻火、凉血解毒为则。因岭南长年气候温热潮湿, 湿热则易蕴毒, 所以临床上可见大部分痤疮患者面部油腻, 胸背部有丘疹或脓疱, 舌红, 苔黄腻厚浊, 大便稀烂、黏腻不畅, 为湿热上蒸头面, 毒邪蕴滞的表现, 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就已有“汗出见湿, 乃生痤痱”的认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血热湿盛是岭南地区痤疮的主要病因病机, 痤疮证型以湿热蕴结型为主[12]。对于这些患者, 禤老常重用土茯苓加入消痤汤 (土茯苓知母黄柏女贞子生地黄、蒲公英、丹参等) 治疗。方中土茯苓清利湿热、利尿解毒, 再配以消痤汤滋肾泻火, 活血凉血, 这是禤老解毒法和补肾法治疗皮肤病的综合应用。

《本草图经》载土茯苓有“敷疮毒”的作用, 疮为皮肤浅表起的丘疹、疱疹, 或破后腐烂, 为毒邪郁于肌表的表现, 痤疮的皮损属于疮毒的范畴, 对这类疾病, 土茯苓内服外用都有良好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落新妇苷为土茯苓中的主要成分, 是含量最高的二氢黄酮醇类成分[13], 作为一种植物雌激素, 其能够和雌激素受体结合, 从而调节机体的代谢[14]。植物雌激素对雄激素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可能影响体内雄激素水平从而影响皮脂分泌, 影响痤疮丙酸杆菌生存环境。研究发现[15], 天然二氢黄酮类化合物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可能对痤疮丙酸杆菌增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 其他皮肤病

对于其他皮肤病, 禤老也常用土茯苓治疗。如丘疹性荨麻疹, 禤老常治以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自拟银花生地解毒汤 (金银花、生地黄、土茯苓、紫苏、徐长卿、防风蝉蜕等) 治疗。方中重用金银花生地黄、土茯苓为君, 臣以紫苏和徐长卿, 起到清热利湿解毒的功效, 再配以防风蝉蜕等祛风邪于外, 使邪去正安。土茯苓利湿解毒, 《本草正义》载“此以渗利下导为务”;紫苏祛风解毒, 《本草乘雅半偈》载“ (紫苏) 主气下者, 可使之宣发”, 两药组成药对, 宣上利下, 共奏祛风除湿之功, 以至阴阳调和, 这是禤老平调阴阳之法治疗皮肤病的体现。胡梦梅[16]经药理实验证明, 土茯苓中的落新妇苷抑制i NOS和TNF-αmRNA炎症基因表达, 抑制炎症因子NO的分泌, 从而抑制巨噬细胞过度炎症反应, 具有抗炎作用。

《本经逢原》载“ (土茯苓) 主杨梅疮”。梅毒的发病与淫秽疫毒有关, 推而广之, 土茯苓对于多种性传播疾病都有治疗作用。在梅毒、生殖器疱疹等性传播疾病的治疗中, 禤老特别强调患者的饮食调理, 常嘱患者以土茯苓加甲鱼煲汤调养。自明代医学家薛己开始, 就使用以土茯苓为君药的方剂治疗杨梅疮 (梅毒) , 并且薛己认为“若患久, 或服攻击之剂致伤脾胃气血等症者, 以此一味为主, 而加以兼症之剂”, 可见土茯苓不会伤脾胃[17]

5 体会

禤老认为, 岭南地区多风湿热邪气为患, 诚如陈昭遇在《太平圣惠方》中记载:“岭南土地卑湿, 气候不同, 夏则炎毒郁蒸, 冬则温暖无雪, 风湿之气易伤人”。皮肤属表, 易受外邪侵袭, 湿热邪气侵袭体表, 蕴结为毒, 阻碍气血运行, 日久则气虚生瘀。禤老对于许多迁延不愈的难治性皮肤病, 不管是内因还是外因引起, 一般都从毒论治。土茯苓清利湿热、利尿解毒, 正是治疗这一类疾病的良药。禤老在临床上将一味土茯苓加以配伍, 极大地拓展了土茯苓的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各类皮肤病, 疗效显著, 从中不仅可见禤老解毒法的灵活应用, 也是禤老补肾法及治病调和阴阳思想的综合体现。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