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国医大师李佃贵:分期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作者:吴佳欣 裴…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10-29 9:04:4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病因病机

  中医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称谓,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等范畴,李佃贵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及对当代人们生活起居、饮食规律变化的观察,认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忧思恼怒,肝气郁滞,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而致肝胃失和,胃失和降,中焦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日久则气滞、血瘀、热郁、痰阻诸症而生,日久积湿不化而成浊,郁而不解而成热,热壅血瘀而成毒,终致浊毒内蕴,瘀滞中焦,气机郁滞,热毒伤阴,瘀阻胃络,气不布津,血不养经,胃体失于濡养,胃络受损,胃液枯竭,胃腺萎缩,终成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受损,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胃癌形成。由此可见,浊毒既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一种致病因素,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个由气到血、由经入络的渐变过程,因此,治疗本病应遵从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化浊解毒为主,兼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法合用,以使肝气调达,脾气健运,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气血相合,胃络得养,诸症自消。

  浊毒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病久不去,容易生变。浊毒病邪胶结作用于人体胃部,导致胃部细胞、组织的浊化,即病理损害过程;浊化的结果导致细胞、组织的浊变,即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浊变的结果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和功能失常,乃至功能衰竭。浊毒黏滞致使胃络瘀滞,气不布津,不养经,胃失荣养,腺体萎缩久久不愈,终则发生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可见,浊毒之邪黏滞不解,盘踞成积是慢性胃炎病程长、反复难愈的关键所在;亦是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形成的“启动因子”。慢性胃炎,从浅表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到肠上皮化生伴异型增生,到癌变的过程,就是浊毒内蕴,日久生变的过程。

分期论治

  浊毒内蕴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的核心,李佃贵教授根据浊毒之轻重、浊毒之深浅,参考《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萎缩诊断标准和分期分级》,对本病进行分期辨证论治,取效颇佳。

  脾胃虚弱型(轻度)

  症见:脘腹满闷,时轻时重,时胃脘隐痛绵绵,喜温喜按,神疲乏力,食少懒言,语声低微,面色少华,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腻,边有齿痕,脉细弱。

  病机:大多因忧思伤脾,饮食不当或素体脾胃虚弱,中焦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乏源,脏体失养,腺体萎缩,而致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则:化浊解毒,健脾益气和胃。

  方药:当归15g,白芍30g,茯苓15g,白术9g,紫蔻15g,扁豆15g,厚朴15g,枳实15g,木香9g,党参15g,陈皮15g,山药15g。水煎,日1剂,分2次温服。因气血两亏,而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心阴暗耗、寐差等,加太子参、五味子、炒酸枣仁养心安神;脾阳不振,手足不温,加炙附子、炮姜以温胃助阳。

  瘀血阻络型(中度)

  症见:胃脘胀满刺痛、痛有定处、食后加剧、入夜尤甚、面色黯滞、舌质紫或紫黯等,或有瘀点、瘀斑等,苔黄腻,脉弦涩。

  病机:脾胃虚弱日久、浊毒蕴阻中焦、久病必郁、气郁则气滞、血行不畅、涩滞成瘀、瘀血内滞胃络等。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