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王烈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7-2 9:42:07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第三届国医大师列传——王烈:中西并用传医道,精治细防“小儿王” 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楼国医堂门诊部,有一间二十见方的诊室,这是王烈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它的隔墙几年前曾被蜂拥而至的患者挤塌。如今,经重新装修,这里已经宽敞许多。诊室中陈列着一张特殊的床,高度齐腰,专为患病儿童而设计。办公桌旁一柜子厚厚的中医典籍,见证着这位老人的行医岁月。 因缘际会,从戎学医入岐黄 王烈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和中医结缘,得从他母亲生病说起。14岁那年,一天早晨,王烈的母亲发现自己无法排尿,十分痛苦,赶紧叫王烈到镇里去找大夫。王烈走了20里的路才来到镇里,找到了一位老中医,叙述了母亲的病情后,医生当时就开了两味药,竹叶和车前子。王烈当时还很疑惑,难道两味药就能治病?服完药后几小时母亲便能排尿了,看着母亲病愈,王烈在欣喜之余开始感慨中医药之神奇,这也让他开始认识中医。 1947年,17岁的王烈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经由部队推荐,王烈得到了去辽宁省医科学校学习的机会。短暂的军旅生涯把他送上了学医之路。 王烈在辽东省立医院从事医疗工作时,看到很多孩子罹患“肿痄腮”,又称腮腺炎。那时,精通西医知识的他感到束手无策。在焦头烂额之际,王烈请教了一位老中医,老人家给了一个偏方,就是用土豆摩擦水缸旁边的泥外敷患处,效果迅速而明显,这让他大为欣喜,从此对中医更感兴趣。 1953年,王烈被选派到哈尔滨医科大学深造,攻读儿科专业,毕业后,在长春汽车厂医院儿科医师。在从事西医儿科的过程中,他自学中医中药,并在老中医的指导下应用经典方剂治疗常见病,疗效极佳。1958年,他参加了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期间,他勤奋刻苦,又得到了长春市名老中医朱志龙尽心传授,进一步夯实了他的中医基础。 由西医改学中医并不容易,一切都得从头开始。王烈常常凌晨起床,读书至深夜,潜心于书海之中,遍览中医古籍。在王烈的枕边,放着他的读书笔记,字数达十万字之多,记录着他几十年来的读书心得。每提及医话医案,皆能论及出处,言之有据,令人信服。由于学习期间成绩优异,王烈获得卫生部嘉奖,调转至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并担任综合教研室秘书。后依次担任首任儿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他坚持突出中医诊疗儿科疾病的特色与优势,励精图治,勇于创新。 但并这不意味着他完全不采取西医诊疗。临床病种繁多,儿科疾病亦时有重患,王烈对西医用药抢救也运用自如。诊室里中医、西医各类书籍皆备,以便临床查房、门诊工作中随时查阅。 王烈认为,作为现代中医儿科医生,应掌握现代医学知识,走中西医结合道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同用,才能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他指着柜子上的中西医书籍,说:“我的'西学中’有两个良方,那就是'西为中用’和'不为西缚’。这样就能长足进取,如虎添翼。” 闻声辨咳,另辟蹊径愈沉疴 儿科,是一个医院最繁忙的地方。焦急的家长、号啕大哭的孩童,是很多儿科医生头疼的难题。但是王烈面对患儿,却有自己的诀窍。 小儿患者表达差,临床诊疗大部分需要医生通过望、闻、摸等方法从客观上去收集资料,把握病情。临床中小儿咳嗽患者非常多,四诊合参最为准确,但部分患者年龄偏小,不会言语,尤其是外地甚至国外的患儿,因距离遥远,诊疗不便。王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及临床研究,自创“闻声辨咳一指诊法”,尤在闻声上下功夫,通过听小儿咳嗽的声音,来辨别内咳、外咳、寒咳、热咳、虚咳、实咳等,根据咳声立法用方,治疗小儿肺系咳嗽疾病效果显著。 一次,一位美国患儿的家长远洋打来电话询问病情,他只通过电话那头的咳嗽声,就辨别出患儿的疾病,引得国际友人连连感叹中医之神奇。 有的患儿对听诊器十分抵触,王烈就用双手同时去感触患儿寸口脉搏,比较左右两寸口脉象,大大缓解了孩子的紧张情绪。一位患儿家长激动地说:“我们看着王医生双手把脉,握着孩子的手,我的心就安了。” 针对小儿常见的哮喘病,他提出“精治细防,根治哮喘”的学术观点,认为诊病合理且辨证准确,但服不得法,不注意防范,依旧难以奏效。 精治,是针对医生的要求。临床医生应做到精心、精细、精致,备考先贤理论,详查经验之方,结合患儿实际,拟定方药,灵活应用,治疗和预防兼顾。发作期治哮定喘;缓解期养肺、健脾、补肾;稳定期壮肾截痰。年龄不同,巩固时间亦有不同,婴儿服四周,幼儿服五周,儿童服六周。 细防,是对患儿及家长的要求。哮喘病因繁多而复杂,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调护,细心预防,尤其是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家长应注意查找引起和加重病情的原因,避免患儿再次遭受不良刺激,这样既增强了药物疗效,又降低了复发次数。 由于王烈多年来坚持采取精治与细防相结合,治疗哮喘每获良效,前来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为推广应用,为更多的患者服务,王烈2001年将其写入《婴童哮论》一书,同年在全国中医药优秀著作颁奖大会上,评审专家一致认为:哮喘在无特异疗法的情况下,精治细防在当代是最佳举措。 效仿神农,亲身尝药创新方 真正让王烈名声大噪的,是他发现了白屈菜在治疗咳嗽中的巨大功效,并成功运用在临床中,研发出多种制剂,拯救了无数孩子的生命。 这次重大发现还得从40年前说起,1969年,全国兴起认、采、种、制、用中草药的运动。同年夏天,在中药老师的帮助下,他迅速掌握认采中草药的知识。一次上山采药过程中,偶然发现一颗开黄色花的草药,感觉很特殊,便将其采回,中药老师告诉他这是白屈菜,民间多用它治疗腹泻,需要全株用药。要想运用白屈菜治疗疾病,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药物用量问题。为确保为患儿治病的安全、有效,王烈沿袭神农尝百草的原始经验,亲身试药,观察药物反应。王烈将采回的白屈菜全株分别熬成100%的糖浆剂,从10毫升开始服到60毫升,为了进一步观察毒性,王烈一口吞下100毫升。经过多次亲身试验和临床研究,最终确定了白屈菜的安全用量,得到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一次,一位军人带孩子来找王烈就诊,患儿腹泻长达半月,每日泻下10余次,并伴有严重咳嗽,病情危重,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王烈想到了用白屈菜治疗,给予患儿最小剂量,结果患儿服用3次后,不仅腹泻好了,连咳嗽也好了。这次新的发现,让王烈在治疗小儿咳嗽方面有了新的线索。在总结此例经验的基础上,王烈将白屈菜用于单纯百日咳的治疗,效果显著。 1970年,百日咳大流行,王烈运用白屈菜对500例百日咳患儿进行治疗,其有效率达94.2%,治愈率达71%,治疗经验1972年发表在《新医学杂志》。这一研究成果引起国内普遍关注,被多部药理、药物研究书籍所引用。因临床疗效显著,患者一传十,十传百,前来就诊的小儿咳嗽患者越来越多。为满足临床治疗需要,王烈和科里工作人员在节假日放弃休息,上山采药,经常是“太阳未出上山冈,夕阳西下出林海”,他们将采得的中草药,制成各种剂型,应用于临床。 他早晨提前上班,利用午休及业余时间进行制药观察,摸索经验。3年间,王烈带领科内人员采药2000多公斤,制成糖浆3万多升,治疗百日咳、腹泻及气管炎患儿2万人次。过年过节,王烈独自承担值班任务,曾连续七年除夕夜值班而不能和家人团聚。每当这时他都说:“大家平时工作忙,很少休息,过节了,给他们放放假。” 王烈认为,学习先贤不应墨守陈规,否则势必为飞速发展的现代医学所淘汰,学了不用,用了不进,等于失职。所以他不断研究探索并勇于创新,在白屈菜糖浆的基础上,根据几种常见类型,加入了不同的药物,制成了一号、二号、三号白屈菜糖浆,在治疗小儿百日咳方面具有疗效好、易服用、价格低廉的优点。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研究,王烈带领团队研制出5种新药,包括小儿治哮灵、小儿肺热平、小儿白贝止咳糖浆、小儿消咳片、小儿清热灵,以及小儿哮咳喘、小儿抗炎灵、小儿抗毒灵、小儿消咳灵、益气固本胶囊、婴儿壮6个制剂,经过多年对数万例患儿进行了临床验证,疗效显著。这些理论与应用,已被国内同行所公认并被纳入中医院校本科教材,其中王烈治疗小儿哮喘病的经验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的诊疗规范,作为适宜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 以身作则,一信二学三研究 在王烈的行医生涯中,他认为只有做到 “一、二、三”,才是合格的中医医生。一信,信为首要,中医应用至今,疗效肯定无疑,相信才能潜心学习。二学,应学古通今,中医学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百家争鸣,只有广泛研读中医古籍,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临床实践。三研究,要想更好地发展中医,造福社会,就必须对中医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继承与发展。 “一、二、三”贯穿了他的工作与生活。 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王烈都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严格要求学生。王烈认为,治学严谨为首要,“医不严遗害病家而轻生命,师不严误人子弟而难解惑”。他还倡导“学贵有恒,精益求精,患者至上,学无止境”的良好学风,并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 王烈的高徒,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孙丽平说:“他向学生们提出'学我、像我、超我’的要求。学我,即学习老师的看病思路和方法,不断总结,汲取经验;像我,即像老师一样,思路正确,辨证合理,用药得当,处方严谨;超我,即学习老师经验,不能墨守成规,止步不前,要敢于创新,敢于实践。” 已评为第三届国医大师的他,至今仍努力工作在临床和教学一线,每周坚持出4次门诊,查房会诊带教讲学,年门诊量1万余人次。就诊的患者遍布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不久前,有一家五口人带着孩子来看病。孩子的爷爷说,自己小时候,患腮腺炎,就是王烈给他治好的。孩子的爸爸5岁的时候,得了厌食症,也是王烈给他开的方子,健脾消食化积,逐渐痊愈。在长春市,类似这一家三代到王烈这里来就医的患者,还有很多。 王烈总是说:“我始终信奉初学中医时老师的教诲,走上这条路,一定要做到'一信、二学、三研究’,没有这些,就没有我的今天。 站立出诊,不舍昼夜济苍生 孙思邈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等一,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巇崄,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王烈一直将《大医精诚》这段话作为对待患者的理念。他时时为患者着想,提前上班,增加夜诊,节假日放弃休息为患儿诊病。2004年8月,因身体欠佳,无奈只能限制诊病人数,但每遇患者远从外省、外县甚至国外而来,路途奔波劳顿加之患儿病重,王烈常常不辞辛苦为患者诊治。 王烈总说:“患者不容易,我多坚持一会儿,就能多解决一些孩子的痛苦,这样累点也高兴。” 在无数个夜晚,都能看见从他的诊室里透出来的光亮。不仅照亮着黑夜中的门诊楼,也照亮了无数患者的心。 因为疗效显著,药费低廉,很多患者用现金或礼物表达感谢之情,都被王烈谢绝。从医55年来,他从没收过任何患者送来的礼品,遇到困难患者他还要帮一把。王烈常说:“为医者,首讲德,无德之医必为名利所困,为害不浅。什么叫德?就是把这个孩子看成我的孩子。” 由于患者量大,为了强身健体,为更多的患儿服务,1990年夏天,王烈改变了诊疗形式,变坐诊为立诊,一站就是27年。王烈专门设计了供小患者躺卧的看病床案,其高度正好到医生的胸腹部,且不设座椅,他站立为小患者检查身体、施加手法。这张特殊的床案,也已经在他的诊室里放了27年。 王烈在为小患者诊病。 诊疗时站着,这看似与患者无关的细节,却让每一位患者都感受到了医者的用心,“老人家年岁高,还始终站立服务,让人肃然起敬,甚至都要落泪。”一位患儿家长说。 王烈生活简朴,乐于助人,每遇捐款,都是全院第一个捐钱的,而且捐得最多。他在生活与工作中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不计名利和个人得失, 他说:“我要继续发挥余热,为更多的孩子解除病痛。至于国医大师的荣誉称号,我觉得做得还不够,还得继续努力才行。”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