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林毅“六郁治乳”理论在乳腺病诊治中的应用 |
作者:井含光 司… 文章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6-28 10:26:08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中医学理论认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侵扰等因素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皆可郁结于乳房而发生乳病。现代医学认为乳腺疾病的发生多与人体内分泌、免疫机制及情绪心理因素等相关。鉴于中医乳房病学缺乏系统指导临床辨证诊疗的学术指导思想,中医乳腺病名家、首届全国名中医林毅教授提出“六郁理论”治疗乳病。“六郁理论”较其他中医理论而言,不仅更加关注情志致病因素,且其论述病因病机时,更加着眼于脏腑气血等内因作用,适用于乳腺相关疾病的辨证思路。因此,林毅教授在系统继承历代医家郁证学说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体会,拓展了郁证学说在乳腺病中的运用,创立了“六郁治乳”理论,对中医治疗乳腺病进行了系统阐述,现将该理论的沿革及其用于乳病的临床辨治情况整理并阐释如下。 1 六郁理论的沿革1.1 郁证的含义及发展在中医学领域中,“郁”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内涵,广义之“郁”,多指外邪侵扰、饮食所伤和起居无常等因素所致的病机。狭义之“郁”,即情志之郁 郁证理论最早源自《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的“郁极乃发,待时而作”,提出了五运之气太过与不及可导致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的“五郁”概念 1.2 六郁理论的创立与发展金元时期,百家争鸣。朱丹溪博采众长,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2“六郁治乳”及其临床应用现代医学认为乳腺相关疾病如乳腺增生、乳腺炎性疾病以及乳房恶性肿瘤等,其发病原因多与内分泌、免疫机制相关,治疗注重调节人体内分泌及免疫功能,辅以精神宽慰疗法。中医理论认为,脏腑失和、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皆可郁结于乳房而发生乳病,治疗注重调整脏腑阴阳,恢复气血通畅,同时采用情志疏导等方法,助患者移情易性,改善不良情绪。虽然众医家在诊疗乳病中博采众长,各有论述,但缺乏系统的指导临床辨证诊疗的思想。林毅教授博览古籍,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六郁理论更关注情志致病因素,且对病因病机的论述更着眼于脏腑气血等内因作用,适用于乳腺相关疾病的辨证思维;六郁理论辨治乳病亦与现代医学对乳腺病的病因阐释及临床诊疗思路不谋而合。因此,在继承历代医家郁证学说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林毅教授拓展了郁证学说在乳腺病中的运用,提出“六郁治乳”的辨治观点。“六郁治乳”是指在临床辨治乳腺相关疾病时,应从“气郁、血郁、火郁、痰郁、食郁、湿郁”六郁出发,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现代医学检查结果进行病因病机的分析、辨证分型及方药的拟定。该理论可填补中医乳房病学术思想空白,对现代中医乳房病学的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 2.1以六郁辨乳腺病之病因病机乳腺病气郁者,多在于肝,常因所愿不遂,或突受刺激,或暴怒所伤,或悲哀所致,或思虑太过等,致气机郁结于胸中,发为乳病。乳腺病血郁者,因气机瘀滞,血行不畅而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郁与血郁二者往往相互作用。瘀血内阻日久可伤及经络脏腑,终致乳病。乳腺病火郁者,或因阴虚生内热,或因胃虚食冷物而阳气被遏,或因风寒郁而化火,诸郁日久,皆可化火,郁久化热,灼津为痰,发为乳病。乳腺病痰郁者,常因外感六淫、情志不舒、气机郁结而津液不行,凝结成痰,或脏腑功能失调而积湿生痰,痰浊积聚郁结胸中,发为乳病。乳腺病湿郁者,水道不通,水液不行,脏腑功能失调致内生湿邪。肺病不能行水,脾弱不能运化,肾虚不能主水,三者功能失常,水湿停滞,郁于胸中,发而为病。乳腺病食郁者,多由恣食生冷,或过食肥甘厚腻所致,盖因脾胃既伤,水谷不化,积于中焦,久则导致乳病。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