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严世芸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7-21 9:13:51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全国高等中医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卫生部医学教育政策谘询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严教授长期钻研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术发展史、中医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创新构建藏象辨证论治体系、中医学方法论、中医心血管疾病临床和基础、高等中医药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主编专著和教材近30部,发表论文70馀篇,承担各类各级课题 30 多项。他领衔编撰首部中国历代典籍研究巨著——《中国医籍通考》,填补医史文献学术空白,开创了中医学术发展领域。

在中医药国际化领域,严教授致力於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制定、教育推广和国际交流。严世芸教授自2016年起为《世卫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的中英文草案编撰工作担任项目技术总顾问,项目草案於2018年进入全球评审阶段。总括而言,严教授主导传统医学疾病分类、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等国际标准的制定,为世界各国各地区对中医药的认可和运用奠定基础,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严教授曾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奖项。

研究成果

临床医药方面:擅长中医内科,对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疑难杂症,疗效显著。目前主要负责研究的项目:中医学术思想史、中医中药治疗心律失常、中医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医脏象辨证论治体系研究、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证候、治法三部分)、国家标准“中医病征分类与代码”、上海市医史文献学重点学科、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重点学科、中医综合心脏康复对急性心梗后心室重构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强心饮防治慢性心功能不全MMP1T RIMP3调节机制研究等。编写出版《中医历代各家学说》、《中医学术史》、《中医学术发展史》、《中医人才学》、《中国医藉通考》、《中国医藉大辞典》、《内科名家严苍山学术经验集》、《增辑汤头歌诀与续集》、《张伯臾医案》、《宋代医家学术思想研究》等专著26部。发表《祖国医学的继承、渗透和发展》、《急性心肌梗塞的中医治疗》、《论历代名家滋阴法概要》等论文30余篇。在教学改革上,领导学校在中医院校中率先推行了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实践证明:学分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适合当代社会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需求,有利于培养多规格、多模式人才  。

为健康中国贡献中医力量

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既是国家战略,也是严世芸教授数十年来的日常功课。传承中医,首先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对中医的学习与继承。

严世芸教授家学渊源,幼承庭训,后又师承名中医张伯臾,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在心脑血管及内科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长期从事中医各家学说研究,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梳理出中医学术发展史,精心整理中医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及学术经验,推动藏象辨证论治体系的建构,探索中医学科人才培养规律,并常年从事中医心血管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

虽年事已高,他仍然担起重担,担任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中医医史文献重点学科、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重点学科等学科带头人,还身兼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中医教育学会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名老中医继承班指导老师、上海中医药学会会长,在中医药学的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历年主持的课题20余项,主编专著和教材25部,撰写论文50余篇,获各类奖项14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国家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等。

经过严世芸教授的不懈努力,在中医药院校中率先建立全校性的教学实验中心,以科研引领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路、动手能力。他注重中医学生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主张师承教育与学院教育结合,成功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主张中医学生的培养应“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全国率先实行学分制改革和推动三学期制的实施。

通过一系列持续改革,学生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得到社会认可,在中医药人才市场上形成了品牌效应。20余年来,严世芸积极致力于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并不断引领全国中医药院校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围绕构建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系列改革。他先后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19名,硕士3名,学术继承人5名。这些学生多已成为中国中医界的栋梁之才,不仅在各自医院是顶梁柱,不少还成为全国知名中医专家,进一步为中医传承发挥光和热。

严世芸教授临床上擅于吸收各家之长,兼收并蓄, 贯通诸法。他在家传和师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在外感热病方面,继承了父亲严苍山的发汗、清热、攻里之法,杂病调理则用芳香悦脾来补脾阴不足和脾气虚弱等。而在张伯臾经验基础上,研发“张伯臾教授治疗冠心病的智能程序”,创“强心饮”防治慢性心功能不全。救治了不少重症患者,使患者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

健康中国需要中医的扎实推进,不断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要向人们普及调理身体的常识,以及治未病的一些方略,而这一切,都有赖于中医药人才的成长。严世芸教授的继承与传递,守成与创新,都有力的推动中医药人才体系的完善。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