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国医大师王庆国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呃逆 |
作者:王庆国 文章来源:脾胃病常用三经方 点击数243 更新时间:2022-12-29 15:22:48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首届百名名中医,国家第五批、第六批、第七批中医师承指导教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50余年。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教授学术传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燕京刘氏伤寒学派”掌门人。 01半夏泻心汤解析 本方首载于《伤寒论》第149条,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去掉柴胡,因为君药已换,所以方名、主治也随之改变。 半夏泻心汤是小柴胡汤证误用下药之后形成的,主证是心下但满而不痛则为痞。 在《金匮要略》当中又补充,除心下痞之外,还有呕而肠鸣,恶心呕吐,肠子里面咕噜咕噜响。 其实还有一个,下利。这里所说的下利,不是现在的拉肚子,它可能有便溏,程度不一样,有的是下利。这些症状就是有心下痞,有呕吐和恶心,又有肠鸣,有下利,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半夏泻心汤,抓住它的主证。 但是我们说的抓主证,不是说光看症状就用,这不行,其实还是有病机存在的。 首先有脾胃不足,有寒,误下之后生寒。而少阳之热,不因寒而解,它不是清解的,它是下不解,反而内入于胃,热就进入胃。有脾虚,有生寒,有热,就形成脾虚寒热错杂,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病机,病位在胃。 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柴胡证的病机特点,有枢机不利,有不足,有胆火,已经出现胆火及胃,因为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误下之后伤脾,出现脾胃虚,寒热错杂。也可以说脾寒,胃热,脾胃虚,湿热内阻,这个说法也是成立的,这就是它的演变过程。 所以半夏泻心汤总体的病机是:脾胃不和,升降失序,中焦痞塞,寒热错杂,痰湿内生。 如果去按心下,有的时候有痞闷胀满的感觉,不是特别硬。 如果按着硬,往往是有痰阻或者有瘀血。 治法就是寒热平调,消痞散结,需要用苦降辛开,和胃降逆,涤痰化饮的药,就用这七味药。 半夏泻心汤药分为三组药,针对寒、热、虚三个要素配,辛、苦、甘三组药。 首先有辛味药,半夏、干姜。辛是能散、能行、能开的。痞是堵死,堵死你必须把它敞开,用半夏和干姜。半夏为君降逆和胃止呕,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 苦味药,黄芩、黄连。苦是清热,胃中有热,就用黄连和黄芩来清热,还有一个作用,苦是降的,苦降,是气机往下降。 人参、甘草、大枣都是甜的。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甘温补脾胃之需,复升降之职 王庆国教授讲: 半夏泻心汤是消化系统的通治方,可以治疗急性和慢性的胃炎,反流性的食道炎,食道溃疡,还有复发性口疮。 慢性肝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甚至早期肝硬化、口腔黏膜溃疡,这些疾病,都可以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应用。 常见症状是分两组,上热一组,下寒一组。上热比如说牙疼、眼睛红、口臭、口气重、口干、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痤疮、面红、油腻、烦躁、失眠,当然是在胃呕而肠鸣的基础上,加上热的症状。 还有下寒的症状,胃怕凉,胃冷,胃凉怕冷,怕吃冷食,喜热饮。 这些都可以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用药的时候还要参合药理,参合每一个药的功能主治,细细的推断分解,最后巧用合方。 但不能一个方子不动,凡是这个病就用这个方。 01肝气横逆影响胃肠 若兼肝郁化热,肝气横逆者,可加入四逆散加强疏肝解郁和胃之功,称为疏郁泻心汤。 02治疗肺、心疾患 若兼肝脾不和,脾虚气陷,见腹泻肠鸣较甚者,可加入痛泻要方,以疏肝补脾,升清止泻,谓升清泻心汤。 01呃逆 若兼肝气犯胃,痰浊上逆,见呕逆剧甚,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可加入苏子梗,旋复花,代赭石,以加强降逆化痰,而成降逆泻心汤。 医案举例 01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 患者,女,59岁,2018年3月18日 初诊。 素有胃不适,前年胃镜慢性炎症,胸胁胀满,心情抑郁,心下满胸胀,食后不下,睡眠差,入睡难,胃酸,脉缓而滞,舌淡苔少,气短,便溏,口苦口酸,唇干。 处方: 干姜,龙胆草 7剂,水煎服,日1剂,分服 2018/3/25,复诊,痛止仍胀,睡眠好,前方干姜减至10加大黄,夏枯草 2018/4/15,复诊,证减。丸药调理而诸证愈。 患者脉缓而滞,脉按起来,来的慢,不流利,往往是有瘀之象。 归纳症状有胸胁胀满,有心情抑郁,背不适,心下痞满,有胃酸,有便溏,口苦口干。 除了心下痞之外,有肝气不调症状,有寒热错杂,中焦脾塞,肝气郁滞。 香附可以助四逆散来疏肝。 用龙胆草因为反酸比较重,凡是苦降的药都可以制酸。 如果酸重的时候,可以重用龙胆草,甚至用大青叶,在临床上,胃好了,但是反酸不减,就可以加这几味药。 7天后复诊,不痛,但是仍然胀,睡眠已经改善。 干姜减至10g,大便不通畅,加3g的大黄。3克大黄使大便稍微通畅一点,不会导致脾胃的虚弱。 加夏枯草20g,主要是用来安神的。 病人又相继吃十几天,复诊症减,用丸药调理,而诸症愈。 往往是汤药调理之后,用丸药善后,或者用药粉,起到巩固的作用,慢慢就痊愈,也不至于复发。 02肠易激综合征6年案 患者,女,65,2016年9月28日初诊,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足冷,睡眠不好,疲乏,服半夏泻心汤后大便日3-4次,糊状加干结,足冷手心热,腹不痛,舌红脉弦。 处方: 2016年10月12日,大便好,腹不痛,停药又重,入睡困难。前方干姜加至20,制附片,炒栀子,吴茱萸,炒枣仁 2016年11月2日,足冷手热,头热汗出,食欲可,饭后胀,加连翘,去木香,附子加至15克。 药后肢泻足冷皆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肚子冷,脚凉,睡眠不好,疲乏,吃完半夏泻心汤之后,大便一天3~4次,糊状,有时候干结,前面干后面粘,足冷,脚冷手心还热,肚子不疼,就是肠易激综合征,舌红脉弦。 有腹冷,有腹泻,有脚凉,睡眠不好,我们也用半夏泻心汤,甘草、半夏、黄连、黄芩、党参、干姜、大枣。 着凉之后拉肚子,防风、白术、黄芪,当归、白芍,这是玉屏风散。 当归、白芍是缓解拘急治疗肠炎腹泻的一个药,张仲景常用,也是傅青主常用的一个药对。因为肠易激,往往有肝气郁滞的问题,加附片8g乌梅8g,附片,乌梅这里面其实就有乌梅丸的意思,乌梅丸要有黄连,寒热错杂并用的方子。吃14天,14天后大便好,肚子也不疼。 但她停药后又开始入睡困难,原方把干姜加到20g,附片加到12g,然后加点炒栀子,心烦,上边热,吴茱萸,炒枣仁30g。 然后再来复诊的时候,足冷,手热,头热,汗出食欲可,饭后胀,这可能上面热,加连翘20g,青木香,附子加到15g。药后腹泻,足冷皆愈,随访半年没有复发。这就用的升清泻心汤。 03呃逆案 患者,男,52岁,2016年10月30日初诊 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疣状胃炎。 病理报告示:胃粘膜显慢性炎,伴轻度肠化及淋巴滤泡形成,结肠黏膜显轻度慢性炎。 前段时间经治疗后胃部不适症状缓解,现食后产气,呃逆,心理压力大,脾气大,咽部不适,感觉有物堵塞。足凉,腹部不凉不胀,大便粘,难解,舌质红尖甚,苔黄白腻。 处方: 生晒参,法半夏,川连 大枣,旋复花,代赭石 制附片,茵陈,凤尾草 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服 2016年12月18日 复诊,证减,无胃痛,足凉减,大便粘滞日1次量少,痰多。 21剂,水煎服,日1剂,分服 三月后随访未复发。 在当地对症治疗,背部不适的症状缓解,但是出现食后产气打嗝,而且他自己一看肠化,心理压力特别大,就心里不舒畅,咽部也不适,因为胃反流之后,烧的嗓子不适,感觉有物阻塞,脚凉,腹部不凉,腹部也不胀,大便粘,难解,舌质红尖甚,苔黄白腻。 有寒热错杂,有湿热,仍然是半夏泻心汤,有旋复花,代赭石,苏子,就是降逆心汤。 主症是打嗝,加川朴,苍术。下面寒比较重,加15g的附片。因为上面又有湿热,舌苔黄白腻,用凤尾草,茵陈 ,这是刘老的经验,清理湿热的药对。 到他复诊的时候症减,胃也不疼,足凉也减轻,大便黏滞,一日一次,量少。处方加公英,木香、干姜改到20g,三个月随访未复发。 王庆国教授,有50余年的临床诊疗和教学经验。在临床当中善用经方,同时亦不拘时方,博采众长,学验俱丰,应用半夏泻心汤经验丰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