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国医大师颜正华:治疗胃胀胃痛医案四则
作者:颜正华  文章来源:颜正华中药学思想与临床用药研究全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2-15 8:42:12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医案一

  王某,女,时年61岁。2008年7月4日初诊。主诉:胃胀痛1周。现胃胀痛、嗳气1周,伴两胁胀,大便稀,4次/日,疲乏,易汗,口干,纳眠可,小便调,舌黯,苔薄黄腻,有裂纹,舌下青紫,脉濡细。既往病史:子宫内膜癌(2008年3月手术)史,肠梗阻史。

  诊断:(脾胃虚弱,肝郁气滞型)腹胀痛。

  治法:补脾益胃,行气消胀,止痛。

  方药:炒白术15g,炒枳壳10g,青陈皮各6g,炒薏苡仁30g,茯苓30g,炒麦谷芽各15g,炒神曲12g,砂仁(后下)5g,佛手6g,绿萼梅6g。7剂,水煎服。

  2008年7月11日二诊:患者诉,胃胀痛减轻,昨日受寒又胀痛伴嗳气,大便成形,1日2行,口干缓解,仍口苦,纳眠可,小便调,舌黯,苔微黄,脉濡细。

  方药:炒白术15g,炒枳壳10g,青陈皮各6g,炒苡仁30g,茯苓30g,炒麦谷芽各15g,炒神曲12g,砂仁(后下)5g,佛手6g,绿萼梅6g,赤白芍各15g,苏叶梗各5g,14剂,水煎服。

  按:本案患者年逾花甲,身体渐弱,又因子宫内膜癌行手术,元气大伤。疲乏、易汗、 大便稀均为脾虚之征;胃胀嗳气、两胁胀为气滞之象。故治以补脾益胃,行气消胀。方中炒白术、炒薏苡仁、茯苓健脾益气,辅以炒麦芽、炒谷芽、炒神曲消食和胃,以促脾运;炒枳壳、青皮、陈皮砂仁、佛手、绿萼梅合用,疏肝理气消胀。二诊诸症减轻,但因受寒又胀痛,且口苦,舌黯,考虑有热、有瘀。在前方的基础上加苏叶、苏梗散寒行气;加赤芍白芍清热凉血活血、养阴柔肝止痛。继服14剂,诸症自解。

  ● 医案二

  马某,女,时年35岁。2006年6月24日初诊。诉胃胀痛1年余,加重1个月。1年前,突发胃胀,偶痛。近1个月来,疼痛加剧,情志不舒时痛甚,伴呃逆,嗳气,烧心,泛酸,口干,口苦,纳食较少。平素失眠,多梦,易醒,并有疲乏,头晕,头痛感。月经周期提前,月经时腰酸,白带较多。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滑。

  诊断:(肝气郁结,胃失和降型)腹胀。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10g,香附10g,郁金12g,枳壳10g,旋覆花(包)12g,煅瓦楞子(先煎)30g,赤白芍各15g,川芎10g,炒枣仁30g,生龙牡各(打碎,先煎)30g,合欢皮 15g,黄连4g,吴茱萸2g,青陈皮各6g,佛手6g。7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7月1日二诊:药后胃胀痛、呃逆、烧心、泛酸、腰酸等症均有所减轻,白带减少,睡眠好转,但仍梦多,咳大量白痰。月经将至。原方的基础上增燥湿、化痰、调经之品。

  方药:柴胡10g,香附10g,枳壳10g,旋覆花(包)12g,煅瓦楞子(先煎)30g,赤芍15g,炒枣仁30g,生龙牡各(打碎,先煎)30g,合欢皮15g,青陈皮各6g,佛手6g,益母草15g,茺蔚子12g,绿萼梅6g,清半夏10g,茯苓30g。7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7月8日三诊:药后诸症好转,饮冷后易呃逆。素有鼻炎,前日发作,现鼻塞、 喷嚏、流清涕、咽痛。月经逾旬未至。守上方,并加疏风调经之品。

  方药:苏梗6g,苏叶6g,香附10g,陈皮10g,清半夏10g,茯苓30g,柴胡10g,赤芍12g,枳壳10g,旋覆花(包)10g,煅瓦楞子(先煎)30g,炒枣仁30g,合欢皮15g,佛手6g,益母草30g, 茺蔚子15g。7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7月15日四诊:服上药2剂后行经,带经5日。胃肠症状平复,睡眠不佳。上方为主加生龙牡、首乌藤等安神之品。继服7剂。经随访,上药7剂后诸症均释,半年胃痛未见复发。

  按:本案证属肝气郁结,胃失和降。颜正华教授以疏肝理气之法组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应用,可谓方证相应,其效必现。方中柴胡、香附、郁金枳壳、青陈皮、佛手为疏肝理气之常用药;川芎活血行气止痛;赤白芍清肝柔肝,相辅为用,增强疏肝止痛之功;旋覆花乃和胃降逆之佳品,针对呃逆、嗳气而施用;黄连、吴茱萸清肝火,泻胃热以治肝胃不和之烧心泛酸;煅瓦楞子乃制酸止痛之常用药,用治泛酸;生龙牡、炒枣仁、合欢皮重镇养心、解郁安神以疗失眠等症。二诊时,症状大减,烧心感已释,故暂减黄连吴茱萸;但咳痰较多,故加半夏燥湿化痰。考虑月经将至,故加入益母草、茺蔚子等调经之品。三诊、四诊仍以疏肝理气为主要治则化裁,随症加减,服药近30剂,诸症平复。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