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孙申田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经验撷要 |
作者:祝鹏宇,孙… 文章来源:中国针灸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3-3 23:26:48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孙老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临床经验,根据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证候和病机特点,运用不同的针灸方法进行综合治疗,疗效显著,现将孙老面瘫证治经验总结如下。 1 分期辨证,把握病机 1.1 急性期 周围性面瘫发病2周内称为急性期。研究表明,由于未经规范化治疗,每年约有10万例的面瘫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孙老认为,面瘫急性期患者一定要按照《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的要求进行规范化的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营养神经、抗炎等。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应在发病前3d尽早、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并按规律减少其用量,从而减轻急性期面神经水肿、避免面神经节段性脱髓鞘和轴索变性等病理性改变的加重,减少病变后期面肌痉挛、面肌倒错和病理性联带运动等后遗症的发生。 目前急性期常规治疗方法是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物的联合应用,但长期单纯的西药治疗对于面神经和面肌功能恢复效果不佳且不良反应大。对于此期是否介入针刺治疗众多学者说法不一,部分临床医生认为,面瘫急性期针刺治疗会导致面神经水肿进行性加重。 孙老则认为,急性期很多患者即使不针灸也会出现口眼歪斜加重。所以在规范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急性期面瘫患者宜尽早进行针刺治疗,选穴宜少而精,针刺手法宜轻。治以疏风、散寒、活血、通络为主,并根据病邪性质选穴,风热取大椎;风寒取风池、合谷;肝风内动取太冲。 1.2 恢复期 恢复期在发病2周后,口眼歪斜症状趋于稳定的阶段,临床常表现面肌弛缓不收。经过急性期正邪相争之后,邪气渐去,正气耗伤,经气不利,脉络不通,经筋失用,面部筋肉失于濡养,痿废不用,故见弛缓不收。孙老认为此期在治则上应当区别于急性期,当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培补脾胃,荣肌养筋。特殊针法的操作对此期至关重要,常应用“滞针提拉”法起痿复用,外源性增加瘫痪面肌活动度的同时,应用电针施以断续波对瘫痪面肌进行提拉;并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健侧和患侧头皮面部代表区施加经颅重复针刺手法。恢复期若出现正虚邪恋的情况,选取足三里、关元补益后天之本。 1.3 后遗症期 发病3个月后口眼歪斜仍未痊愈的患者,属于后遗症期,此期患者若没有继发面肌痉挛、面肌倒错、病理性联带运动等后遗症表现,则针灸治疗方案与恢复期相同。由于病程较长,面神经轴索变性和髓鞘脱失较重,加之面神经分支修复的错位生长,此期患者可出现鳄鱼泪综合征等;同时由于面瘫的久治不愈或因出现面肌倒错和痉挛影响面部美观,导致多数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
2 功能定位,灵活取穴 孙老治疗面瘫时通过中医辨证针对证候和病机灵活变化取穴,忌用“一法到底”。同时参考面神经分支走行和大脑皮层面部代表区的功能定位进行针刺治疗。 在治疗中,百会为诸穴之首,并贯穿面瘫治疗的每个分期。《针灸甲乙经》云:“百会,三阳五会”,其居于巅顶,是一身之阳气汇聚的地方。《素问·太阴阳明论》云:“犯虚邪贼风者,阳受之。”面瘫初起于风邪袭络,风易袭阳,故选百会有两种作用,一是扶正祛邪,升清阳,调元神;二是临床上在针刺百会后,用经颅重复针刺法使针感作用于大脑皮层,兴奋大脑神经元,增强大脑皮层相关部位兴奋性,促进周围神经的修复。 急性期针刺合谷、风池、大椎、曲池,再配合面部局部取穴如翳风、下关、地仓、迎香、阳白、攒竹、四白、瞳子髎透太阳、颊车等。 局部取穴对于面瘫的治疗尤为重要,从神经解剖学角度来看,翳风、下关位置与面神经干的解剖定位相吻合,针刺两穴刺激作用也最强、最直接,一般施用捻转加提插手法3~5min,效果显著。恢复期选取头针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后0.5cm,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线前缘相交处,两点连线即是)的下1/5即面部代表区,该区是中央前回面部区域在头皮的投射区。孙老通过研究发现针刺头针运动区能提高运动通路下行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总和,即增强皮层运动区和下行锥体束的兴奋性。通过头针面部代表区激发运动中枢对受损面神经进行反馈性调节,促进损伤面神经髓鞘和轴索的修复,使其支配的面部表情肌功能得到恢复。如果患者额肌瘫痪较重、额纹消失,因单侧额肌受双侧面神经上核支配,故针刺双侧面部代表区以促进瘫痪侧额肌运动功能恢复。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