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黄瑾明治疗脾胃病经验 |
作者:冯秋瑜 薛…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5-4 15:36:26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临证经验 黄瑾明过数十载的临床观察和实践,结合临床,源于经典,对脾胃的主要特点概括如下。 脾胃升降有序,人体健和 脾主升清,胃主通降,脾胃一升一降,共同完成人体的最基本生理活动。《素问·经脉别论》有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对脾胃通过升降以完成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功能的概括。《素问·六微旨大论》也记载:“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叶天士提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黄瑾明十分赞同叶天士的观点,认为脾胃升降有序是保证脾胃正常生理活动的最基本功能之一。理气和血,保持脾升胃降是治疗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的主要手段。 脾胃运化受纳,虚实以调 脾在五行中属土,《黄帝内经·素问》云:“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黄瑾明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各司其职,万物始生。倘若脾胃虚实不调,运化受纳失司,百病皆生。《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就说道:“脾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补土派代表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也系统地提出了脾胃学说,认为脾胃失调为百病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强调以调理脾胃为主。黄瑾明吸收了补土派的学术观点,在治疗脾胃病中特别注重调理虚实以保证脾胃正常的运化受纳功能。 脾胃润燥寒温适调,气血平和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云:“脾为胃行其津液”,“脾为湿土之脏,故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脾为阴土,喜温喜燥,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胃寒则人体容易中虚而寒,从而导致脘腹冷痛,四肢不温,大便溏烂等。脾胃热则容易出现消谷善饥,口干口苦等。《黄帝内经·灵枢集注》记载“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又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因此黄瑾明认为保持脾胃的润燥正常和寒温协调,可以使人体气血平和,疾病少生。 脾胃气机升降失常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以升为顺,胃气以降为用,一升一降,气机调顺共奏生化气血之功,如有外邪入侵,影响了正常的脾胃升降功能,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紊乱,出现呃逆、嗳气、反酸等以胃气上逆为主要表现的症状,黄瑾明认为治疗宜健脾和胃,行气降逆,常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 典型医案 患者某,女,44岁,2010年12月17日初诊。诉胃脘隐痛伴反复嗳气10年余,加重10天。10年前开始出现空腹时胃脘隐痛伴嗳气,无腹胀。曾断断续续地吃中药治疗,症状时有缓解。10天前出现胃脘疼痛,嗳气加重,时有腹泻,排稀便每天3次,做肠镜检查示无异常。曾服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现症见患者形体偏瘦,胃脘隐痛,按之疼痛稍缓解,偶见恶心呕吐,口燥咽干,胃纳差,完谷不化,寐差,诊见面色萎黄,口腔溃疡,舌红少苔,脉弦细。 诊断:(胃阴亏虚型)胃痛。 药用旋覆代赭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旋覆花10g(布包煎),代赭石10g(先煎),法半夏10g,陈皮6g,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5g,柴胡6g,白芍10g,香附10g,枳壳10g,甘草6g,5服,水煎服,每日1服。 方义:方中旋覆花性温重镇降逆,理气止嗳,代赭石镇肝和血,以平逆气,沉降止呃,共用为君药;法半夏、陈皮、枳壳辛温散寒、祛痰降逆,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舒达肝木共为臣;再配伍四君子汤以治疗脾胃素虚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配伍,起到健脾温中和胃,行气降逆止痛,养血敛阴柔肝的功效,可使“血润肝荣,脾不受制,逆气自平”。患者服药1个月,症状愈全,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本病的治疗要点在协调脾胃升降失常的同时,加以调理肝木之品,“土得木而达”,肝木宣发,脾胃升降有序;肝木不舒,则脾胃升降失调。辨证时以嗳气频作、胃脘隐痛、口燥咽干为要点。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