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林天东运用补中益气汤治验举隅
作者:王立春 王…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9-27 15:32:21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案三 异位妊娠

唐某某,女,28岁。初诊:2021年2月18日。主诉:停经67天,B超提示妊娠位置异常。自述此前妊娠3胎,前两胎剖宫产,第3胎行人工流产清宫术。今第4次妊娠,于海南某医院产检发现“瘢痕妊娠”,医生建议终止妊娠,患者及家属仍想尽力保住胎儿,遂至林天东门诊求诊。患者诉时感乏力,自汗多,时觉腰腿酸软。舌质淡嫩,脉细弱。1月30日超声可见:孕囊下缘近切口瘢痕处,距下段前壁浆膜层较薄处约3.8mm;宫内妊娠相当于6+周(注意瘢痕妊娠)。2月9日超声可见:孕囊下缘距下段瘢痕处约6mm,瘢痕处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宫内早期妊娠,相当于妊娠7+周(孕囊位置偏低),建议复查。2月17日超声可见:宫腔中下段孕囊回声,考虑剖宫产瘢痕妊娠,相当于妊娠8+周。末次月经:2020年12月14日。

西医诊断:子宫瘢痕处妊娠?

中医诊断:异位妊娠(气虚证)。

治则:固肾益气,安胎转胎。

方拟寿胎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味:菟丝子10g,桑寄生10g,续断10g,阿胶(烊化)6g,黄芪20g,白术15g,陈皮5g,升麻9g,柴胡3g,党参15g,炙甘草10g,当归10g,五指毛桃10g,牛大力10g。14剂,每日1剂,水煎煮,分两次温服。嘱患者艾灸至阴穴(双),每天25分钟。

3月4日二诊:患者服药后无不适,乏力、自汗稍减,仍见腰腿酸软。舌淡,脉细弱。予前方7剂,煎服法同前。嘱患者艾灸至阴穴同前。

3月11日三诊:患者服药后无不适,乏力、自汗减轻,仍见腰腿酸软。舌淡红,脉弱。3月5日超声可见:胎盘位于前壁,早期妊娠,妊娠11+周。再予前方14剂,煎服法同前。嘱患者艾灸至阴穴同前。

10月15日电话随访:患者于9月15日顺产1子。

按西医治疗子宫瘢痕处妊娠主要是通过药物或手术方式来终止妊娠。林天东考虑本案患者孕囊位置偏低,补中益气汤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取此方的升提、固摄作用,一方面可提升孕囊位置,另一方面可预防出血。同时类比运用胎位不正验穴至阴穴,嘱患者艾灸之。

《傅青主女科·脚手先下难产》云:“产母之气血足,则胎必顺,产母之气血亏,则胎必逆;顺则易生,逆则难产。”当知气血虚损乃异位妊娠之主因也,故方用补中气汤以升阳举陷。此外,患者常腰膝酸软,乃肾虚之象,故予寿胎丸补肾安胎。方中党参黄芪、炙甘草三药合用,表中里三气同补;升麻柴胡陈皮升提阳气,以促胎儿于胞中转逆为顺;五指毛桃、牛大力、白术三药以健脾润肺补气;当归阿胶养血补血;菟丝子、川续断、桑寄生三药滋补肝肾而兼益胎元。全方大补气血,药性上举,补母强胎,则胎必顺。又嘱患者每日艾灸至阴穴,至阴乃治胎位不正之验穴。盖其为足太阳膀胱经井穴,水之金穴,而金能生水。本穴上承足太阳经气下转于足少阴经,故能与肾经相沟通。灸之可补养肾气,平衡胞宫。

案四 虚劳

王某,女,35岁。初诊:2021年12月3日。主诉:胸闷气短1年,加重半个月。1年前,患者出现胸闷气短症状,伴乏力,后半夜疲倦更甚。自述曾就诊于某医院,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无异常。胃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近半个月,病情反复发作,且上述症状较前加重,多在劳累后发作。现症:发作时胸闷气短,倦怠乏力,怕冷,四肢畏冷,睡眠差,纳食少,易自汗。舌淡,苔白,脉虚大无力。

西医诊断:胸闷查因;慢性胃炎。

中医诊断:虚劳(脾虚气陷证)。

治则:益气补中,升阳济心。

方拟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当归10g,陈皮5g,升麻9g,柴胡3g,生姜3片,大枣4枚,酸枣仁15g,龙眼肉15g,桂枝15g,炙甘草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嘱患者切勿烦躁、焦虑及过度操劳。

12月10日二诊:服上方后,患者胸闷气短明显缓解,夜寐好转,畏冷等症状均改善。上方加牛大力20g。续服14剂,巩固疗效。

12月24日随访无复发。

按虚劳也称为虚损,是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候为主要临床表现,由多种病因导致的慢性虚弱性证候的总称。发病时间较长,多见于长时间患病或大病后的患者。中医在治疗虚劳病时,重视培补中焦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充养先天。

林天东认为,心本脏之病,多起于内伤,如素体脏气虚弱,或病后调养不当以及思虑过度,伤及心脾,都可导致心阳虚或心气虚等。心之病证有虚实,虚者常为气血阴阳不足。心主血,脾统血,且脾为后天之本。脾虚生血不足,脾气虚则统摄无权可致心血亏耗;生气不足,则倦怠乏力难以养心,心神失养则可出现心区不适、心悸、不寐等症。

本案虽病位在心,但其根源在后天之脾,故探本溯源、直指心脾,主方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健脾,加酸枣仁、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辅以桂枝通阳化气,后加牛大力补虚润肺、强筋活络、以固肾气。诸药相伍,心脾两及,温而不燥,补而不滞,补中气、健脾胃、升清阳、复纳运、济心君,共奏捷效,诸症皆安。

案五 臁疮

吴某某,女,67岁。初诊:2016年10月23日。主诉:反复下肢皮肤溃疡2年。曾多方求医问药,疗效不佳,遂至林天东门诊寻求中医药治疗。症见双下肢多发溃疡,溃疡面大者约3.0cm×2.5cm,创面凹陷,周围肉芽色暗淡,渗出物清稀,伴见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脉细。患者否认糖尿病病史。

西医诊断:下肢慢性溃疡。

中医辨证:臁疮(气虚证)。

治则:补气健脾,托脓生肌。

方拟补中益气汤合五味消毒饮: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当归15g,陈皮5g,升麻9g,柴胡3g,炙甘草10g,金银花6g,野菊花6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6g,天葵子6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嘱患者保持创面干燥清洁,饮食清淡。

11月7日二诊:服上方后,患者诉创面逐渐缩小、愈合,神清,乏力较前好转。效不更方,继服上方14剂,巩固疗效。

2016年11月21日,随访,再无复发。

按臁疮俗称“裤口毒”“裙边疮”“老烂腿”。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久站或过度负重,而致小腿筋脉显露,瘀血阻滞,停留经络,久而化热,或小腿皮肤破损染毒,局部溃破渗出,久不愈合所致。其病因病机多为湿热、气虚、血瘀等,治疗上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西医称为“下肢慢性溃疡”,多见于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下肢慢性静脉性疾病的并发症。多发于小腿下1/3内外侧,有难以愈合、发病率高的特点。截至2014年,我国下肢静脉系统疾病每年新发病率为0.5%~3.0%,其中臁疮的发病率约占1.5%。西医治疗本病容易反复发作,经久难愈,费用较高,而中医药运用内外治法治疗臁疮历史悠久且疗效显著。

患者为老年女性,疮疡久溃不愈,同时伴神疲乏力,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血俱虚、正虚邪实之候。林天东认为,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四肢,疮疡久不收口,与气血亏虚、气血无法濡养疮口有关。因此,临床运用补中益气汤补肺健脾,补气生血,促进伤口愈合。林天东治疗外科疮疡,患者出现气虚需要大补气血时,常用补中益气汤合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饮中的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不仅善解阴毒,同时也蕴含补性,与补中益气汤配伍,更能增加敛疮生肌之效。(王立春 王定国 海南省中医院  董秀娟 海南医学院)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