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以调补太阴为抓手治小儿抽动症
作者:高燕翔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15 9:53:37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闫某某,男,11岁,2021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面部不自主抽动3月余。患者不自主眨眼、耸鼻、面肌抽动、咧嘴、伸脖子,不自主喉发声,平素鼻塞流黄涕,汗出多,汗出不能受风,无口干口苦,胃纳可,进食无腹胀,腹部无怕冷,大便2~3天1次,质正常,小便不黄,眠多梦。舌淡嫩,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弦滑沉。查体:下睑红,腹软,下肢肌肤甲错,手指皮肤皲裂。

中医诊断:小儿抽动症(太阴病兼表证)。

西医诊断:抽动障碍。

病机分析:《伤寒论》:“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提示太阴中风证有邪从外至,治疗当疏表达邪,以求病解。本案小儿虽然以抽搐等动风为主要表现,但同时有汗出怕风、鼻塞流涕等风中于表的症候,加之其舌脉有太阴水饮停滞,伤血而致肌肤甲错等表现,符合外有表束、太阴中风水饮之病机,治疗以调补太阴为抓手,疏风散邪与化饮降逆兼顾,方以达表汤化裁。

治法:调中补虚,化饮降逆,疏风散邪。

处方用达表汤加减:前胡10g,紫苏叶10g,太子参15g,僵蚕10g,甘草10g,陈皮10g,赤小豆24g,六神曲15g,白芷15g,生枳壳10g。水煎温服,7剂。另嘱少进食全脂奶,忌食生冷之品。

10月19日二诊:服上方后鼻塞减轻,面部抽动减少,不自主眨眼,耸鼻,咧嘴,伸脖子症状减轻,不自主喉发声。流黄涕减少,汗出多,汗出不能受风,无口干苦,胃纳可,进食无腹胀,腹部无怕冷,大便2~3天1次,质正常,小便不黄,眠可,多梦减少。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弦滑数。下睑红,腹软,下肢肌肤轻度甲错,手指皮肤皲裂。处方以达表汤加减:前胡10g,防风10g,太子参15g,僵蚕10g,甘草10g,陈皮10g,赤小豆24g,六神曲15g,白芷15g,生枳壳10g。水煎温服,7剂。

10月26日三诊:服上方后鼻塞减轻,面部抽动减少,不自主眨眼、耸鼻、咧嘴、伸脖子症状明显减轻,不自主喉发声减。流清涕,打喷嚏,眼睛痒,动汗,汗出不能受风,无口干苦,不欲饮水,欲饮凉,胃纳可,进食无腹胀,腹部无怕冷,大便2天1次,质正常,小便不黄,眠可,基本无梦。舌淡嫩苔白润,脉细滑。下睑淡红,腹软,下肢肌肤轻度甲错,天气干燥即手指皮肤皲裂。处方以达表汤加减:前胡10g,紫苏叶10g,太子参15g,郁金10g,甘草10g,陈皮10g,赤小豆24g,六神曲15g,白芷15g,生枳壳10g,厚朴10g。水煎温服,7剂。

11月2日四诊:服上方后鼻塞减轻,面部抽动已不明显,不自主眨眼、耸鼻、咧嘴、伸脖子症状已无,不自主喉发声减。流清涕、打喷嚏、眼睛痒改善,汗出多且不能受风,口干无口苦,不欲饮水,欲饮凉,胃纳可,进食无腹胀,腹部无怕冷,大便2天1次,成形,质正常,小便黄,眠可,基本无梦,晨起眼垢多。舌淡红,苔白,脉细弦滑。下睑淡红,腹软,下肢肌肤轻度甲错,手指皮肤皲裂好转。处方用四逆散:柴胡10g,生枳壳10g,甘草10g,赤芍10g。水煎温服,14剂。嘱停药观察,避免学业压力过大,禁食生冷寒凉及生乳制品。

按小儿抽动症为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一般临证多归结为肝脾两脏,多因肝脾不和动风而采取平肝、健脾、祛风等为主要治法。但风之致病,有内外不同,且内风常以外风为诱因而发,因此在临证诊治中还需要跳出传统的脏腑辨证范畴,根据仲景阴阳表里、气血水津的思路而随证治之。

首诊时患儿外风表束为主要矛盾,太阴为主要病位,因此以达表汤疏风解表与调补中焦并用,加僵蚕治内外风,赤小豆利水饮。二诊、三诊时外风有解,抽动得减,予去僵蚕厚朴调中行气解郁。四诊时太阴得缓,中风势除,尚存少阳气机不达之主要病机,遂予四逆散解郁条达气机,并嘱平素调护而安。(高燕翔  广东省中医院)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