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郑玉玲自拟附桂管食通方治疗晚期食管癌经验 |
作者:张亚玲 王… 文章来源:中医肿瘤学杂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8-7 9:35:11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2020 年食管癌在全球常见癌症中排名第八,总死亡率居于第六位;我国新增食管癌病例数为32.4 万例,新增食管癌死亡病例数为 30.1 万例。 食管癌早期症状不明显,通常在吞咽食物时出现异物感或哽咽感或胸骨后疼痛。中晚期则以上症状持续或明显哽咽感或吞咽困难,伴随消瘦、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及发热、呼吸困难、呕血、咳嗽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和身体痛苦,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和生活。食管癌治疗费用高昂,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食管癌患者一经发现大多处于中晚期,已失去手术机会,对于不能手术、不耐受放、化疗的晚期食管癌患者,或手术、放疗、化疗后复发的晚期食管癌患者,中医药治疗成为其主要选择。 郑玉玲教授认为,晚期食管癌属正气虚衰,邪气极盛,使肝脾胃肾虚衰,尤其脾肾阳虚,顽痰痼血结聚于食管,治疗当以温补脾肾、消痰逐瘀为主,并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经验方附桂管食通方诊治晚期食管癌,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核心病机为脾肾阳虚、顽痰痼血 中医古籍文献中没有“食管癌”病名的记载,但二千多年前就有类似食管癌症状的描述。《素问·至真要大论》 曰:“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食管癌以进食噎塞不下时称之为“噎、膈”,历代医家文献对其认识各有不同,病名记载亦不同,如鬲、隔、膈、噎、反胃、噎症、噎膈、虚劳、翻胃等。郑玉玲教授认为随着食管癌发展至不同阶段,临床表现不同,用“噎膈”定义过于片面,如晚期时除进食困难,出现呕吐大量痰涎、吐血、全身极度消瘦时,将其归属“呕吐”“虚劳”等病证的范畴。 历代医家对食管癌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研究,病因方面,朱丹溪云:噎病生于血干;《医学心悟》 指出噎膈“不出胃脘干枯四字”;《类证普济本事方释义》 记载五噎因“停痰宿饮”而成;《临证指南医案》 曰:“阳衰血瘀而成噎膈者”,综上,噎膈的形成不离痰湿瘀血。治疗方面,《景岳全书》 云:“当以脾肾为主”;《经验丹方汇编》 指出“健脾理痰”;《古今医案按》记载“皆以瘀血治而效”;叶天士认为“宜宣通气血”,总之不离脾肾二脏,不失健脾、祛瘀、化痰之法。 郑玉玲教授在研读经典的基础上,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脏腑辨证,生克制化理论结合长期临床观察,认为食管癌是一个从局部影响到全身的过程,是由“实致虚”的过程,是由“腑”引发“脏”病变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郑玉玲教授团队采用德尔菲法专家调查问卷方法,在全国 10 个省份进行食管癌中医病因研究、病机演变研究,验证了食管癌中医病因病机、双病位的假说,阐明了食管癌病因病机及病期演变规律。晚期食管癌的发病因素为“虚、痰、瘀”,直接病位在食管,间接病位在肝、胃、脾、肾,病性为正衰邪盛。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调节能力减低,由于早期肝胃不和失治、误治致肝郁日久不解,木克脾土,进展为肝、脾、胃三脏功能失调。肝郁则气机失司,气不行则滞,血不行则瘀,疏泄不及则碍脾,以致气滞血瘀,脾失运化,若遇失治、误治,脾气更伤,水液失于运化,结聚于内,痰湿遂生,痰与瘀合,胶结难化。肾之经脉起于足,上行于咽喉,肾之液出于舌下二穴,下行滋润咽喉食管,年岁渐长,阴津暗耗,濡润不及,食管艰涩难行,临床表现为进食不下,有哽噎感;脾肾二脏,先后天之本,相互资生促进,年高体弱,命门火衰,脾阳虚损,互为因果,以致一身之阳不足,在外表现为形寒怕冷、四肢冰凉;病程迁延,脾肾阳虚,在内寒水不化,气滞不行,胃失和降,逆气挟停痰宿饮上泛,临床可见泛吐清涎泡沫;日久难愈,虚极至衰,停痰聚饮,久成顽痰,瘀血长积,久成痼血,终致肝胃脾肾虚衰,而成脾肾阳虚、顽痰痼血证,属正气虚衰,邪气极盛,极难救治,预后极差。该病机脾肾阳虚、顽痰痼血已纳入《食管癌中医诊疗指南(修订)》。 2 自拟附桂管食通方温补脾肾、消痰逐瘀 2.1 附桂管食通方解析 郑玉玲教授紧扣病机,临证以温补脾肾、消痰逐瘀为主要治则,自拟附桂管食通方。该方由制附子、肉桂、党参、熟地、淮山药、丁香、山豆根、焦神曲、水蛭、制南星、生姜、急性子等组成。以制附子、肉桂为君,附子为阳中之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息。辛甘大热,能补命门衰败之火,以生脾土,古方用黑附一味,可以回阳,不补而能之乎。若痼冷阳脱,但微炮之。肉桂入肾,能引火归源。虚火上炎则烦,肉桂导火,所以主止烦也。肾主五液,寒则上泛;肉桂温肾,助火,火能生土,所以温中,中者脾胃也;筋者肝之合也,骨者肾之合也,甘辛之味,补益脾肺,制则生化,所以充肝肾而坚筋骨也。两者合用,振奋一身之元阳,专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证。党参、熟地黄、生姜三药为臣,党参补肺脾肾气,熟地黄补血填精,气血共调,两药配合君药,则一身之气血阴阳共调;生姜辛、微温,温中止呕,有“呕家圣药”之称,主降噎膈之逆气,温复中焦,亦为臣药;噎膈晚期,脾肾亏虚,顽痰痼结,非一般化痰药所能解,方中配以胆南星、水蛭,破瘀开结,化痼结之顽痰瘀血;然噎膈晚期,正气大虚,除邪亦需扶正,顽痰阻滞,津液不化,郁而化热,阴津弥乏,故加山药,扶正之余养受损之阴,除郁遏之火;噎膈晚期,脾肾阳衰,除振奋元阳之外,另加焦神曲,主运化水谷宿食,健脾暖胃,与君药相合,振奋温补脾阳之力增且无伤耗气伤津之弊端,急性子入足少阴肾经,软坚化骨,能化骨鲠,以上各药共为佐药。丁香辛、甘、温,归脾、胃、肾、肺经,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之功,与附子、肉桂相合,引药入肾经,补肾阳、纳肾气,专主于肾,且本药有降逆止呃之功,与生姜相合,降脾胃逆气之功增,专治噎膈患者吞咽不下,故为使药。以上诸药,扶正与祛邪共行,配伍严谨,共奏温补脾肾、消痰逐瘀之效。 2.2 临床应用,辨证施治 临证运用附桂管食通方,当细查精详,以人为本,灵活运用,辨证施治。晚期食管癌患者为不能再进行手术、放疗、化疗或化疗后疾病进展的,多以正衰邪盛为主,治疗不可一味祛邪或是扶正,不可滥用攻伐之品,避免攻伐太过,机体不耐受或正气无力驱邪外出,闭门留寇。故前期较少使用抑瘤攻邪之品,以扶正固本为主,辅以化痰、祛瘀等治法。 临证之时,多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加减,若口渴喜饮、肌肤干枯者,可在附桂管食通方的基础上用麦冬、石斛、玉竹以滋养阴液,麦冬味甘益脾,石斛入肾又入胃,以其甘味助肾,而不伤于热,平胃不伤于燥。玉竹甘平,得地中和湿土之味,入脾经。伴见吞咽困难疼痛明显者,合以延胡索止痛化瘀散结。纳差者,合以木香、砂仁、茯苓、炒神曲以益气健脾、消食和胃。大便溏泄者,合以补骨脂、吴茱萸、五味子、肉豆蔻以温脾暖肾、渗湿止泻。若有情志不畅者,辅以柴胡、香附、郁金以畅达气机。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