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赵国岑辨治吸收不良综合征经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23 9:30:36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赵国岑是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 ,临床4 0余年 ,学验俱丰 ,尤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笔者随其临证 ,多有长进。现将其辨治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经验总结于下。

     赵老认为,本病属中医“泄泻”、“胃痛”等范畴,主要病因病机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药物损伤等,导致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运化失调,升降逆乱而成,故治疗上总以祛除病因,调理脾胃为法。为此,根据本病临床表现,通常分为五型论治。

       一、脾虚湿盛

       辨证要点:胸腹胀闷,四肢倦怠乏力,大便溏泻,舌苔腻,脉濡缓。治宜益气健睥,渗湿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化裁。湿盛者酌加苍术泽泻厚朴等;里寒甚腹痛者,加干姜肉桂

       验案:许某,男,39岁,郑州市木材公司职工。2002年9月19日就诊。主诉:脘腹胀闷,大便溏泄近2年。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曾服黄连素等药疗效欠佳。昨天又因饮食不慎而旧病复发。现症:脘腹胀闷,四肢倦怠乏力,大便溏泻,舌苔厚腻,舌质淡体胖,脉濡缓。诊为久病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停留,困扰脾土,运化、传导、吸收功能减弱,属吸收不良综合征脾虚湿盛型。拟参苓白术散和胃苓汤加减:党参15g,茯苓20g,白术10g,山药15g,白扁豆15g,砂仁 10g,薏苡仁12g,桔梗10g,苍术12g,厚朴12g,泽泻15g,大枣6g。日l剂,水煎服。并嘱患者生活规律,合理饮食,加强锻炼,以配合药物治疗。患者服药3剂,症状明显减轻。又随证加减服药15剂,症状消失。

       赵师言:脾气主升,升清降浊。脾主运化,运化水湿及水谷之精微。脾虚运化失调,湿邪留滞,更能伤脾,脾愈虚,湿更盛,清浊不分,导致本病,故用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用胃苓汤助其祛湿和胃,健脾与祛湿并行,标本同治,因而可获良效。

       二、肝郁气滞

       辨证要点:胁肋和脘腹饱胀、痞痛,嗳气频繁,脉沉弦。治宜舒肝健脾,行气解郁,活血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白术茯苓等。胁肋痛甚者,酌加郁金延胡索当归、青皮、木香等;有郁火者,酌加山栀子、川楝子。

       验案:吴某,女,43岁,2003年6月8日就诊。胃痛连及两胁,时轻时重,持续七八年。近半月因工作烦恼而病情加重,曾单服香砂养胃丸、舒肝丸及逍遥丸等中药及吗丁啉、三九胃泰、洛赛克等西药,获效但不持久。自认为是不治之症.失去信心。现症:胃脘胀痛连及两胁,痛时心烦不宁,恶心泛酸,嗳气频繁,纳差食少,大便溏薄,舌苔薄黄,质稍暗,脉弦紧。师诊后曰:本证应属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之吸收不良综合症。处方:柴胡12g,白芍20g,枳实10g,川芎10g,香附10g,炙甘草6g,当归12g,延胡索10g,白术12g,茯苓20g,佛手10g。水煎服。服 5剂后复诊,患者胁痛大减,恶心、嗳气、泛酸及大便溏薄症状明显好转。又按上方加减服用17剂,胁痛及其余症状基本消失。遂改汤剂为成药,用香砂六君子丸和逍遥丸同服,并嘱患者调理情志,生活规律,吃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饮食以善后。3个月后随访,病情未复发。

       赵老认为,肝郁气滞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原因,脾胃是受害脏腑,因此舒肝理气、健脾和胃是治疗本病相互依附的两个基本治法,同时应用效果更好,缺一则影响疗效。此外,对本型病人赵老特别强调情志因素和饮食调理,这也是取得稳定疗效的重要环节。

       三、食滞胃脘

       辨证要点:腹痛腹泻,大便泄泻而恶臭,矢气多,时有恶心或呕吐,苔厚腻,脉弦实。治宜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方用保和丸加太子参、鸡内金。食滞重者,酌加枳实大黄泽泻等;脾胃素虚者,酌加白术等;湿盛重用茯苓

       验案:王某,男,25岁,某厂工人,2002年8月12日就诊。因本人饮食习惯不好,经常在吃东西后发生腹痛、泄泻,反反复复已3年余。本次因多吃饺子而发病,腹痛、腹泻1周,按“胃肠炎”服氟哌酸、黄连素等治疗,见效而不巩固。现症:胃痛,胃脘饱胀不欲食,腹痛腹泻,大便日3~4次,便质稀臭伴有不消化食物及少量油脂黏液,恶心欲呕,舌苔厚腻,脉沉弦实。赵老认为,多食伤胃,多湿伤脾。患者饮食习惯不好,多食而伤胃,胃伤及脾,脾胃虚弱,大肠无力,传导失司,食湿滞留,显属吸收不良综合征食滞胃脘型。用保和丸化裁:焦山楂15g,神曲20g,莱菔子15g,陈皮10g,制半夏10g,茯苓25g,连翘10g,太子参15g,鸡内金15g,白术12g。水煎服,日1剂。服3剂后复诊,对症显效。又用5剂,症消病愈。嘱其饮食规律,减少发病诱因。随访半年未复发。

       赵老说,饮食不节最易伤脾胃(肠),脾胃伤则食易停滞而更伤脾胃,久则脾胃虚弱,饮食稍有不慎则病发。赵老治之既重消导和胃,更不废益气健脾,故每以保和丸为主,加甘温平淡之太子参,消食化积之鸡内金,药虽平常,却有捷效。尤其太子参、鸡内金两味,一平补脾气有益消食化积,—消食化积有益脾旺运化,二者默切配合,功效无量。此外,对本型患者要特别嘱其饮食规律,减少诱因。

       四、脾胃虚弱

       辨证要点:上腹隐痛和腹泻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大便如油,神疲乏力,面黄消瘦。治宜健脾益气,行气温中,消食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可酌加黄芪干姜麦芽、谷芽、香橼等,或酌配保和丸。

       验案:张某,女,38岁,新疆铁路局职工。2002年11月8日就论。以脘腹胀闷、早饱、腹泻为主要症状就诊,曾多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但遍服中西药乏效,迁延8年,时轻时重。现症:脘腹胀闷不舒,纳差,嗳气早饱,面黄肌瘦,神疲乏力,大便次多,黏滞不利,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无力。师诊曰:脾气久虚,运化失调,胃纳不佳,大肠传导失司,应属脾胃虚弱型吸收不良综合征。拟方:党参20g,白术10g,茯苓20g,炙甘草10g,陈皮10g,半夏 10g,木香10g,砂仁10g,黄芪30g,炒山药30g,炒麦芽10g,焦山楂10g,炒神曲10g。日1剂,水煎服。初服10剂,症状明显改善,又原方出入12剂,除乏力、纳差外,余症基本消失。因患者要返疆,便嘱其改服香砂六君子丸每次15g,日3次;配保和丸,每服15g,日2次,—周隔日服3 天,饭前服。时隔1月余,患者电话诉症状消失,一切如常。又嘱其继服一月以巩固疗效,半年后电话随访,病情康复。

       脾胃虚弱,贵在平调平补。香砂六君子汤能益气和胃,行气温中,是正治之方。赵老认为,本方是中药促进胃肠动力药,其中补气与行气药相配,补而不滞,使脾健胃和,肠道通利,运化有力。症状缓解后,由汤剂改服丸剂,此为治其本,间断配服保和丸消食和胃,是启动胃肠动力的开路先锋,此为治其标,如此标本兼治,巧妙配合,故常药可收非常之效。

       五、脾肾阳虚

       辨证要点:腹泻日久,倦怠乏力,腰酸神疲,头晕耳鸣,畏寒肥冷,舌淡体胖,脉沉细缓。治宜温肾健脾,涩肠止泻。方用《景岳全书》胃关煎加减。腹泻或肾阳虚衰甚者,酌加补骨脂肉豆蔻附子等;脾虚甚者,酌加党参白术等。

       验案:江某,男,66岁,河南省供销社退休职工。2001年5月20日就诊。患慢性腹泻已近10年,经胃肠镜等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服中西药物时效时发,迁延不愈。现症:胃脘不舒,四肢乏力,精神倦怠,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纳差,大便溏泄,黏腻不爽,日3~4次,舌质淡,体胖大,苔薄,脉沉细缓,右关尺弱。师诊为脾肾阳虚型吸收不良综合征。方药:熟地黄25g,炒白术15g,干姜10g,吴茱萸10g,炒白扁豆15g,炒山药20g,补骨脂10g,煨肉豆蔻10g,党参15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7剂见效,又加减出入14剂,症状基本消失。改服人参健脾丸和金匮肾气丸1个半月,调补脾肾,以善其后。

       本型多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治疗需要医患配合,耐心用药。胃关煎治疗脾肾虚寒泄泻,或久泻腹痛不止之证,赵老选作正治之方,切中病机,加用补骨脂、煨豆蔻以助温阳固涩,加参、附之类甘温助阳,所以见功。但要注意,一是脾肾宜同补,分量有侧重;二是应防速补骤温而生热生燥;三是以治本为要,开涩要恰当。

       此外,赵老认为,治疗本病还可采用饮食调补、针灸、补充维生素等辅助疗法,以提高疗效。同时,本病有“易治易愈易复发”的特点,所以要嘱患者平时注意饮食,调畅情志,锻炼身体,以减少复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