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林 江西省波阳县中医院
张某某,女,52岁,1995年7月20日初诊。
病已3载,平素食后腹中不舒,有闷胀感,有时中脘隐隐发痛。近2个月来,精神疲惫,食欲下降,中脘隐痛,喜热敷,得热食稍安,按之痛减,作哕欲呕,时吐水液,自觉喉中有梗塞感,吞咽无阻,嗳气稍舒,肠鸣。胃肠道钡餐X线造影:胃中度下垂。肝功能正常。舌质淡苔白,脉弦细。证属中阳不足,健运失职,治以温补脾胃、行气制酸。处方:公丁5g,白蔻10g,党参30g,炒白术10g,煨姜5g,炙甘草5g,香附20g,苏梗20g,浙贝母20g,乌贼骨20g,广木香10g。服药9剂,疼痛减轻,但中脘闷胀不已,嗳气,时吐水液,舌苔白,脉弦细,从中虚气逆、胃失和降论治,治以补中降逆。处方:旋覆花20g(布包),代赭石30g(先煎),党参30g,炙甘草5g,姜半夏15g,生姜3片,大枣10枚,苏梗15g,香附15g,吴茱萸10g,黄连5g。服药5剂,闷胀大减,吐水液亦止。续进5剂,诸症消失,改用香砂六君子丸,每次10g,每3次。共治疗82天,至10月10日胃肠道钡餐X线造影复查,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病变。
按:“胃下垂”乃现代医学病名,其临床表现是胃脘疼痛,饱胀痞闷,食后更甚,恶心嗳气,甚至头昏疲倦、四肢无力、形体消瘦等。根据这些症状,散见于中医的“胃脘痛”、“痞满”、“胃胀”、“嘈杂”、“反胃”,乃至于“痰饮”、“虚劳”门下。其病位在脾胃,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但临床上纯虚纯实证少,虚中夹实者多。
余初治此病常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或补中益气汤加枳壳(实)。前者为《伤寒论》方,张仲景用来治疗发汗后腹部胀满者。发汗后之所以腹胀满,因其人中气素虚,发汗后,阳气随汗外泄,致使脾阳胃阴受损,运化稽迟而腹胀满,按之柔软,且兼中气虚亏症状,与一些胃下垂病人症状吻合,故药虽五味,却有药简效宏之验。后者为李东垣方,补益脾胃之气,可疗饮食劳倦、脾虚气弱所出现的—系列症状,深得《内经》寒者温之、损者益之宗旨。之所以加枳壳或枳实,不仅是因为现代研究证实此二药可使胃肠、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增强,对胃下垂、子宫下垂及消化不良、脱肛等有较好效果,用于临床信而有征。更主要的是从中医角度看,枳壳、枳实均为行气破气、导滞除痞药,它加入补中益气汤内,使之成为补消兼施方,而胃下垂病人以虚中夹实者居多,这样升中有降,补中有理,欲升必降,相反相成。其实,前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以苦温之厚朴为君,着眼于通泄脾气之壅滞,也是张消补兼施方。
后临证日久,发现不是所有胃下垂病人用此二方就可痊愈的,临床以“下垂”二字印定眼目,又将下者举之、一味升提泥为定法,不仔细辨证,自然不可能药到病除。日本人治胃下垂,常用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茯苓饮及大建中汤,据此可见胃下垂就有少阳之气不舒、清浊淆乱者;有胃失和降、痞结中焦者;有胃气虚弱,气结成痞者;有胃虚气滞、水气不化者;有脾虚胃弱、停痰宿饮者;有脾阳衰微,寒邪上冲者。何况临床上肾阳虚亏、水饮内结者有之;肝气不平、脾郁不行、腑气不舒者有之;中气虚馁、瘀血阻滞者有之;湿热郁遏、脾失健运者有之;气血两亏,甚至元气不足者亦有之。总之,应在辨证上多用心思,否则差之毫厘,疗效便不理想。
本案始诊从温补行气着手,以丁蔻理中汤加味,效果不佳。后不受病名所圃,根据其饮邪上逆、浊气下降之主症,采用降逆涤饮、补益脾胃的旋覆代赭汤,以旋覆花、代赭石消痰结、镇逆气,党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生姜、半夏和胃化痰,加苏梗、香附顺利气机,吴茱萸、黄连辛苦通降,使中焦健运,饮邪涤除,方获显效。这种寓消于补,寄降于升的治疗手段,对于恢复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是可靠的。当然,上逆与下垂皆为气机失常之态,潜降与升提都要适可而止,太过便从—极端走向另一极端,所以服药10剂诸症解除后,便以芳香醒牌、补中化痰之香砂六君子丸以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