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王应麟治疗小儿肝炎经验 |
作者:王应麟 首…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25 15:30:26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病因病机 肝炎的基本病因病机为肝的阴阳失调。肝脏体阴而用阳,以阴为体,以阳为用。病态时多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炎患者肝的阳盛表现为肝脏气郁气盛,由于气郁而化火(热),气盛而导致肝气本身的郁结。肝气横逆犯脾,可致脾失健运而生湿浊,亦可致损而见脾胃气虚。气郁过久可致血瘀形成,进而可演化为瘀结热生或者瘀阻血溢。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一旦外感时邪,郁而不能外达,则久而化热;或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热熏蒸于肝胆,胆热则胆汁外溢,淫于肌肤,发为黄疸。其病有湿热发黄、火逆发黄、瘀血发黄之分;亦有湿热交蒸、阳明热盛、膀胱为邪热所扰发黄;或热重于湿、湿重于热;亦有久病迁延,或大病之后脾阳不振,运化失权,湿邪从寒化为“阴黄”之说。总之,以临床所见湿热实邪闭郁脾胃气机,邪热伤血,瘀结血分,肝胆失其疏泄,三焦气化受阻,血不得行,胆汁外溢而致“阳黄”者居多。 小儿肝炎,胁脘疼痛非为少见。胁部为肝胆脏腑所居,肝经所布。故凡胁痛,皆为肝胆受病。其中肝胆火热、肝气郁结、肝阴虚损、肝血瘀阻、肝血不足,均可造成胁痛;而肝气郁结日久伤及血络,血瘀遂成,气滞血瘀互为恶性因果,气血凝积,则成痞块。 立法用药 根据仲景治疗黄疸的观点,笔者认为,湿热闭郁脾胃气机,邪热郁结血分,导致湿热发黄者多,故发黄与邪热伤血直接有关。虽有脾胃气虚为本,但邪实致病造成湿热内蕴、气滞血瘀发黄为标则更为主要。邪不去则正不复,故笔者常采用清热利湿解毒、调气活血化瘀之药以退黄。 基本方药组成:青黛5克,紫草12克,贯众10克,寒水石10克,焦山楂10克,乳香6克,茜草10克,木瓜10克,绿茶10克。此方有清热解毒,活血行瘀,运湿退黄,调和气血,消积止痛之功用,用治小儿黄疸性肝炎、非黄疸性肝炎及乙型肝炎等。在近20年中,笔者应用本方加减治疗200余例肝炎患儿,其中包括黄疽型肝炎、无黄疸型肝炎,发现本方对退黄、降转氨酶、降浊降絮均有良好的疗效。一般黄疸型及无黄疸型肝炎服药1个月后,肝功能可恢复正常。乙型肝炎约需服药2~3个月,可促使部分患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 方中紫草、乳香、焦山楂入血分,凉血活血化瘀,主以清血分瘀热;血中瘀热得清,脾胃气机得畅,则湿热之邪得除。紫草味甘、咸,性寒,专入血分,功擅凉血解毒,血热瘀结,则可活血化瘀,《本草经书》中称本品有“补中益气”的作用。焦山楂消食积,散瘀滞,善入血分,功能化瘀开郁行结,其性平和,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乳香行气活血而不伤血,气血互相通和,故亦有生血之功,血行畅通,瘀结祛除,解除阻塞,疏通胆道,为除黄疸、缩肝大之主药。青黛、寒水石清热解毒,且有利湿退黄之功,配以贯众则湿热毒邪易除;加木瓜则寒咸之品中佐以酸温以和胃化湿。绿茶微苦、凉,主治肝胆湿热,利水退黄,对降转氨酶有卓效。全方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清热解毒,正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之义。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