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郑启仲主任医师运用柴胡汤经验
作者:郑攀 河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9-14 9:01:18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笔者有幸随郑启仲老师侍诊多年, 屡见老师每用经方而多起沉疴, 渐悟仲景制方之妙, 受益良多。现将郑老师运用柴胡汤经验介绍于下, 供同道参考。

1 小柴胡汤治发热

宋某, 男, 11 岁, 发热2 月余, 每天午后发热达37”5 % # 38”5 % 之间, 发热前先有恶寒而后发热, 入夜后逐渐下降, 子时前降至37 % 以下, 经中西药多方治疗而不愈。就诊时除上述恶寒发热外, 伴口苦咽干, 胃脘满闷不适, 时有恶心, 纳呆食少, 大便偏干, 小便黄,舌淡红苔黄腻, 脉数。查血常规( - ) , 肝功能未见异常, B 超查肝、胆、脾未见异常。

辨证: 邪滞少阳, 湿热内蕴。治宜: 和解表里, 清热化湿。投小柴胡汤: 柴胡12g, 半夏6g, 黄芩9g, 茵陈15g, 滑石15g, 青蒿6g, 豆豉6g, 炙甘草6g, 生姜3 片,大枣3 枚。3 剂, 日1 剂, 水煎服。复诊: 3 剂药后, 恶寒发热逐日减轻, 昨日体温最高37.6 % , 口苦咽干减轻, 大便仍偏干, 舌质红而苔黄。少阳邪解而阳明未和, 上方加大黄6g, 厚朴6g, 3 剂。三诊: 热退身凉, 胃和纳增, 大便通利, 舌质淡红, 苔白腻微黄。拟: 柴胡6g, 半夏6g, 黄芩6g, 党参6g, 厚朴6g, 陈皮6g, 砂仁3g,炙甘草3g, 生姜3 片, 大枣3 枚。3 剂, 而告痊愈。

按: 内蕴湿邪, 外感风寒, 治不如法, 致发热达2 月之久, 而见证与小柴胡汤相符, 故投小柴胡汤而收功。小柴胡汤是郑老师最常用经方之一, 且治疗范围极广,外感、内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 都常以小柴胡汤化裁而收奇效。常把《伤寒论》96 条与101 条” 大阳中风, 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联系在一起讲, 以加深我们对小柴胡汤的理解。

2 小柴胡汤治顿咳

陈某, 女, 8 岁, 阵发性痉挛性咳嗽2 月余。患儿始因受凉而咳, 渐为阵发性痉挛性剧烈咳嗽, 咳时弯腰弓背, 咳声连连, 面目红赤, 颈脉努张, 涕泪交进, 呕吐痰涎及胃内容物, 最后伴以鸡鸣样吸气回声, 吐出粘稠痰液而方止, 严重时可吐出胆汁。午后及夜间发作频繁, 而子时后发作较少。经用西药及麻杏石甘汤、止嗽散等多方治疗而不见减轻。诊见: 患儿眼睑浮肿, 目赤血红, 表情痛苦, 舌质红, 苔黄腻, 大便偏干, 小便黄。休温37.5 % ,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14000/ 立方毫米, 中性71%, 淋巴29%。

辨证: 木火刑金, 风痰相搏。治宜: 疏肝清热, 镇肝熄风, 化痰止咳。投小柴胡汤加味:柴胡6g, 半夏6g, 黄芩6g, 白芍9g, 代赭石12g, 青黛3g, 焦栀子3g, 僵蚕6g, 月石( 化) 2g, 甘草3g, 生姜2 片,大枣2 枚。3 剂, 日1 剂, 水煎, 每目午前分次服完。复诊: 药后痉咳次数减少, 程度减轻。再进3 剂, 痉咳基本消失, 目赤见消, 舌质淡红, 苔转薄而微黄, 食纳增加, 仍颜面浮肿。上方调为: 柴胡6g, 半夏6g, 黄芩6g,白芍6g, 白术6g, 茯苓9g, 黑栀子3g, 茜草炭3g, 炙甘草3g。4 剂, 日1 剂, 水煎服。三诊: 痉咳止, 目赤消, 颜面浮肿基本消失, 二便调, 舌淡红苔薄白, 脉和缓。守法再进3 剂而愈。

按: 郑老师对小柴胡汤治百日咳感触很深, 走了近10 年弯路, 治之久不得法。后在研读《内经∃咳论》时而大悟, 经曰: “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百日咳的发病季节、临床特征、病愈规律等, 都与肝密切相关, 投小柴胡汤加味治之果应《内经》之论。郑老师一再强调我们要把研读《内经》作为终生任务。他的” 论顿咳从肝论治”一文, 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6 年第1 期发表, 同年被收入英国科技信息库。1998 年在伦敦获” 世界知名医家金奖”。

3 小柴胡汤治热入血室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