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妇科验案:痰核流注、腹痛
作者:张颖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9-18 17:03:31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曾诊治2 例妇科病患者, 病情复杂,以辨证论治取得满意效果, 现举验案如下。

1 痰核流注

李某, 女,36岁,2003 年8月10 日初诊。周身起包块, 以臀部为主已3 年。3 年前8月初, 无明显诱因全身起包块, 以下肢尤甚, 臀及膝关节较多, 大小不等, 最大直径2cm , 近似圆形, 皮色不变、较粗糙, 按之较硬且痛, 日久破溃, 有白色粘液流出, 无特殊气味, 约1月可自然收口。曾就诊于省内各级医院, 并经病理检查, 未有明确诊断, 服中西药年余, 效不佳而转余诊治。诊见: 患者表情痛苦, 神情倦怠, 面色少华, 肌肤欠温、较粗糙, 臀及躁关节见多处肿块, 突出皮肤表面, 表皮色黄, 触之较硬且痛, 并见多处色素沉着, 舌质暗淡、苔白腻, 脉滑。妇检Η 外阴大、小阴唇均见色素沉着, 有约1cm 大小肿块突出, 触之疼痛。阴道通畅, 分泌物量多、色白, 宫颈光滑, 子宫前位, 双附件无压痛。诊断为痰核流注。证属痰湿内阻, 流注肌肤。治以行气化痰, 方以达原饮加减。处方: 厚朴柴胡、黄芬、陈皮黄连各10g , 草豆蔻、槟榔、知母、石营蒲、青皮、五加皮、桑枝、白芍各15g , 甘草5g , 茯苓白术各20g。4剂, 每天1剂, 水煎服。二诊: 带下明显减少, 包块缩小, 无新包块形成, 效不更方, 继原方加减连服20剂治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 达原饮原为邪伏膜原而设。本例患者疾核流注日久不愈,可谓痰热深伏, 但其发病部位不在膜原, 而在周身肢体。方中以槟榔祛伏邪、除瘴气, 厚朴行气破庆气所结, 草豆笼除伏邓盘错, 3 药合用, 药力直捣巢穴, 使邪气溃败, 速离膜原; 茯苓白术白芍陈皮健脾除痰Ε 青皮、石曹蒲、黄连知母甘草助清热化痰之力; 五加皮、桑枝祛风除疾、柴胡、黄答清膜原痰热, 引邪而达少阳、太阳。诸药合用, 使气机调畅, 内外畅通, 痰热化, 疾核除, 标本同治, 故收显著效果。

2 腹痛

赵某, 女, 41岁, 1999年5月8日初诊。小腹疼痛伴发热13 天。患者于4 月23 日月经干净后2天淋浴, 2天后发热, :t: 38 ℃ -39 ℃ 之间, 小腹坠痛, 带下量多, 色黄有臭味, 纳差, 恶心呕吐, 尿赤, 腹泻, 大便腥臭。在某医院诊为急性盆腔炎, 宫外孕。予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12 天未好转,建议手术治疗, 患者拒绝而转求中医诊治。诊见:患者步履迟缓, 神清, 表情痛苦, 呻吟不止, 夜不能入寐, 发热(t:39 ℃ ) , 肌肤灼手, 被动体位, 腹挛急、拒按, 纳呆, 尿黄, 大便稀, 舌质淡红、苔黄腻, 脉滑数。R20<次/分, P110次/分,BΡ 15/9kPa。B超检查示: 子宫大小正常, 形态规则, 宫内回声分布均匀, 左附件区可见弱回声区包块, 约4.3×4.6cm 大小。妇检: 外阴发育正常, 阴道通畅, 分泌物量多、色黄、味臭, 子宫前位, 宫颈抬举痛明显, 子宫及双附件均有压痛、拒按。血分析: WBC 1.81×109/L , 。西医诊断:急性盆腔炎。中医诊断: 腹痛。证属湿热蕴结下焦, 治宜清热化湿、活血祛痕。方以三妙丸加味。处方: 苍术黄柏、川牛膝、紫花地丁、桂枝红花甘草各10g, 白花蛇舌草、红藤、蒲公英各20g, 败酱草30g, 延胡索、山椿、谷芽、麦芽各15g 。3 剂, 每天1剂, 水煎2次, 取汁200mL,, 早上口服100mL, , 晚灌肠100mL。另以芒硝50g, 大黄粉5g, 加3头独头蒜捣碎如泥, 混合调成糊状外敷小腹部, 每天1次。停用抗生素, 保持外阴清洁。二诊: 患者当晚体温下降至了36.6 ℃ , 阴道排出暗红色血性分泌物约50mL、质稀, 腹痛明显缓解, 能进食, 小便正常, 大便稀, 夜寐转安, 小腹仍有疼痛、拒按, 舌质淡、苔薄黄, 脉弦。效不更方, 守方续服。5月13日三诊: 发热除, 饮食及二便均正常, 腹痛消失, 带下量少、色淡黄、无味, 舌质淡、苔薄白, 脉缓和。血分析:”WBC 5.2×109/L。B超复查示: 子宫及双附件未见异常。临床治愈, 随访了年未见复发。

按: 急性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治疗常以大量杭生素静脉滴注抗感染。本例患者因经后胞宫血虚时, 感受寒湿之邪, 蕴结体内化热, 湿热伤及冲任之脉则带下量多Ε 阻塞气血运行则小腹坠痛Ε 血瘫日久则渐成包块。治以清热除湿, 佐以活血通络。方中以黄柏苍术、白花蛇舌草、败昔草清下焦湿热Ε 红藤、延胡索红花活血祛疥; 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 川牛膝活血化癣, 并引血下行; 山检、谷芽、麦芽健脾和胃, 防苦寒药找伤脾胃, 又可运化中焦水湿。配合芒峭、大蒜、大黄外敷治疗, 使药液能直接渗透包块, 发挥软坚散结、清热之功。中药灌肠经直肠吸收, 有利于包块缩小, 缓解疼痛, 灌肠后患者排出暗红色血性分泌物, 包块消失。内外并治, 相得益彰, 祛邪兼顾扶正, 故收效甚佳。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