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曹志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
作者:盂庆坤 文章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1 11:01:48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临床上较为常见,迄今病因尚不明确。近年文献报道显示该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又常易复发,并与结肠癌关系密切,已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曹志群教授集20余年临证经验,认为UC的发病机理主要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滞为标,其中尤以肾阳虚衰为本中之本,瘀血阻滞为标之主因。临床治疗多以温肾活血补虚为主,佐以清热利湿行气,应用大剂量的温肾健脾、益气活血之品,常收到满意疗效。兹总结其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目前,UC中医辨证的规范性标准尚未确认,I临床分型多样化,病因病机也不尽相同,临床上常根据全国溃疡性结肠炎研讨会制定的中医分型法⋯ ,将本病分为四型:脾虚夹湿型、气滞血瘀型、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然曹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且各种病理产物之间常相互转化,互为因果,故切不可拘泥于一型而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究其根本是整体属虚,局部属实,虚实夹杂的一类病证。其标在大肠,“湿、热、瘀、毒”为标证主因;其本在脾肾,而以肾阳虚衰为本中之本。 1.1 湿热瘀滞为标,瘀血阻滞为标之主因: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常因感受外邪或饮食不洁,致脾失运化,胃失摄纳,水谷精微运化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郁结于肠中,而致肠中络脉不畅,日久湿从热化,湿热熏蒸,壅滞肠间,搏结气血,肠道传导失司,脂络受伤,气凝血滞,腐败成疡,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故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下泄,日久气血不足,更加无力运化水谷精微,使络脉不畅,瘀结不通,不通则痛,而致腹痛。《沈氏尊生书》日:“大抵痢之病根,皆由湿蒸热壅,以致气血凝滞,渐至肠胃之病。”或由内伤情致,忧思恼怒,肝木克脾土致脾胃损伤,郁久化生湿热,蕴结肠中,壅滞脉络,血腐肉败而成脓血便。正如秦氏所说:“七情内伤痢之因,忧愁思虑则伤脾,脾阳既伤则转输失职,日饮水谷不能运化,停积肠胃之中,气至其处则凝,血流其处则泣,气凝血泣,与稽留之火谷互相胶固,则脾家壅滞,而贼邪传肾之症作矣。”(《证因脉治·痢疾》)从上可以看出,UC溃疡形成的基本病理变化为气虚、气滞、寒凝、热灼等诸邪与肠间气血相搏,瘀滞肠中,肠络失和,血败肉腐,内溃成疡,而见脓血便。其主要病理因素为瘀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肠络失养,瘀血越甚,气血愈虚,病程迁延,缠绵难愈。实验研究发现,溃疡局部多有微循环障碍,许多报道 ,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uc,多收到满意疗效。 1.2 脾肾亏虚为本,肾阳虚衰为本中之本: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饮食劳倦、思虑久病、失治误治等之后,致脾气受损;或是素体脾胃虚弱,不能职司运化,水湿停聚,或从热化,或从寒化,致湿热或寒湿中阻,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乱,混杂而下,流注肠间而致泄泻。久泻则致脾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虚不能帅血运行,气虚血瘀,与湿热或寒湿之邪相互搏结,迫于大肠,壅滞气机,致传导失司,肠络失和,而脂膜受损 血败肉腐,内溃成疡,倾脂刮膜,下痢赤白。《景岳全书,泄泻》日:“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肾为先天之本,中寓肾阴肾阳。肾阳乃全身阳气之根本,温煦脾脏,使脾气得以健运,水谷精微得以运化输布。若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因素伤肾,使肾阳受损,命门火衰,则不能温煦脾土,致使脾阳不振,大肠滑脱不固。而脾病日久,则会损及肾阳,两者互为因果,从而导致脾肾双亏。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指出:“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大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 ,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实验研究发现 j,本病发作期常伴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如淋巴细胞转化率、补体G 免疫球蛋白等指标均有变化意义,而肾阳虚与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通过温肾佐以健脾药物的治疗,免疫功能提高,症状得到了改善,进一步反证了肾阳亏虚在本病发病中的根本作用。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