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姜良铎论治消渴病患者外感病的经验 |
作者:李春颖 邱… 文章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16 21:32:20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所以单纯从卫气营血、三焦、脏腑寒热虚实等辨证角度都不能完整体现消渴病外感时的证候特点,辨证时需要从整体把握疾病的特征和发展走向。姜师认为疾病动态发展的某一时段,往往表现为两个以上证候的交错、融合、转化,其衍变受内外环境诸多因素影响,难以用单一证候加以概括,必须从立体、多层面、全方位的角度来进行辨证,即从状态辨证。如消渴病患者外感后,咳嗽,痰黄,口干欲饮,腰膝酸痛,时有头昏嚎,纳呆,便于,舌质暗红,舌下脉络瘀紫粗大,苔黄腻,脉沉弦。若以单纯的外感咳嗽来用药,必定收效甚微,因其外感咳嗽的表象下隐含着较为复杂的内伤基础:气阴虚,湿热内蕴,肾阴虚而肝阳欲亢于上,风痰瘀客于肺络,肺失宣降。这也正是为何久治不愈的原因。 3.治疗要点——状态论治,不拘常规 3.1 一般原则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以及清代喻嘉言的“治病三分内伤,七分外感,外感为重;七分内伤,三分外感,内伤为重”的原则。具体处理原则为:外感来势不急,且血糖控制良好,无合并症或较轻时,则先治其外感。消渴与外感紧密联系,也就是指外感是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使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低下而导致外感,且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时,则应同时兼顾。若消渴患者出现急性合并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低血糖昏迷又有外感,此时解决消渴有助于治疗外感者,亦可先治消渴后治外感,或治消渴佐以治外感。 3.2 用药特色姜师用药时,往往突破常规,不拘一格。从患者的现时表现中推测疾病的发展动态从而在遣方用药上做到未病先防,全面出击。他认为应把握整体,针对不同层次的状态遣方用药。这就需要准确了解病人体质、感邪性质、邪气从化和疾病发展方向,甚至患者心理、社会环境、气候变化等,才能取效。消渴患者需要在日常饮食和社会活动中多加注意,因久病后容易产生悲观或急躁的心理特征。前者外感时气机郁滞,三焦气化不行的表现较为突出,治疗时着重于疏通气机、疏利三焦,以柴胡剂治疗为主;后者外感时痰热津伤较显,素体阳偏盛者容易风热上行,引动肝阳而出现眩晕、头痛、目赤等症,治疗时应未病先防,于清化痰热方中佐以羚羊角粉、天麻、钩藤等。 姜师从脏腑相关理论出发,重视消渴病的并发症及其他基础疾病对整体状态的影响。消渴病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如慢性胃病、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或者出现末梢神经病变、肾病等并发症时,要重视疾病间的相互影响,相应调整治疗方案。笔者统计姜师治疗消渴病外感时的用药频次,结果以瓜蒌、柴胡、黄芩、地骨皮、丹皮、赤芍药、鱼腥草为频次较高者,充分说明了疏利、化瘀、养阴、清热法综合运用的必要性。 3.3 用药注意 消渴病外感时,病理状态复杂,痰、虚、瘀、热等相互夹杂,不乏矛盾病机的出现,如津伤痰阻、气虚有热等。姜师认为必须对患者状态进行动态分析和个性化处理,重视药物配伍时的剂量比例和使用时机,及相互之间的佐治。常用沙参、生地黄、玄参等药物配伍化痰药治疗津伤痰阻者;以仙鹤草配伍功劳叶治疗气虚有热者。消渴病合并风温肺热病时,要注意清热解毒中药的应用,不能一药到底,如用鱼腥草治疗一段时间后要改为败酱草,这样可持续维持药物作用的敏感性。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