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刘弼臣治疗小儿泄泻的经验 |
作者:于作洋 文章来源:北京中日友好医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19 11:09:36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小儿泄泻以大便稀薄,大便次数增多为主要临床表现,属儿科常见病症。吾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弼臣教授对于小儿泄泻的辨治,除遵循脏腑辨证方法外,非常注重局部与整体结合的辨证方法,形成了一套重视肛门大便诊察,以决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兹介绍如下。 审视大便性状、气味、色泽,以辨寒热虚实 小儿泄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的变化,观察审视大便的性状、气味、色泽等,是辨证的主要依据之一。如大便“暴迫注下”、“溏黏垢秽”,如“筒吊水,泻过即止”,或“夹泡沫”等多属热象;如泻物“形如败卵”,“腹痛腹泻,泻则痛止”等,多属实象;若“粪便清稀如水”、“澄澈清冷”,“肠鸣泄泻”、水谷不分等多属寒象;若“食后思泻、泻物不化”,“下利清谷”等,多属虚;而“气味不显”多虚寒;“气味酸馊”多伤食。这些经验验之临床,确实有效。 查验小儿肛f-IN部情况,以辨析寒热虚实 刘老集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仅仅注意观察大便的情况并不全面,还应重视观察小儿肛门情况。以作为小儿泄泻辨证的重要依据。凡伴有肛门肿胀、灼热、潮红、皱襞变粗者,多属热;而肛门色淡,皱襞潮黏者,多属寒;肛门肿胀而痛。周围淡红者,多伤食;肛门不肿不红者。多属虚泻。 注重局部与整体结合,时刻注意变证横生 除了以上所述局部症状,还须结合整体情况进行辨证。凡起病急、病程短,兼有身热、口渴、心烦者,多偏实、偏热;凡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反复不愈,兼有神疲,面黄肌瘦者,多属虚、寒;若局部与整体症状不尽相符合者,多为虚实夹杂。 小儿泄泻的辨治,若能将上述局部症状与整体情况结合辨证,泄泻之寒热虚实了然于胸。其病情的轻重转归也会不究自明。小儿脏腑柔弱。阳既未盛,阴又未充,泄泻不仅可以损伤气津,导致脾虚胃弱.严重者也会出现伤阴、伤阳,甚至可转成慢疳,从而影响其预后。小儿泄泻常见的不良征兆有以下几种情况。 1.腹胀 几乎为所有的泄泻患儿均伴有的症状,大多数经治疗后随着泄泻的治愈而解除,但亦有不易解除者,并成为小儿泄泻病程中的突出问题。其症虽属腹胀,但叩之中空如鼓,泻后胀满不减,与伤食泄泻的腹胀拒按截然不同。多由脾阳不振,气机不运所致,若不及时纠正,常可导致不良后果。 2.伤阴伤阳 小儿泄泻,常表现为病情急骤。虚实互变,阴阳两伤,临床应予兼顾。由于大量水液外泄,极易造成阴津涸竭,出现皮肤干枯, 口渴心烦,唇红舌绛,小便短少或无。亟宜酸甘敛阴,救其阴液。若泄泻急暴,或日久,气随液脱,或寒湿困脾,皆能重伤其阳,出现精神萎靡,四肢不温,面色青灰,呼吸浅促,脉微欲绝之危候。亟宜回阳救逆。以挽救生命。 3.久泻可成慢疳若重伤脾胃之阳。可以导致土虚木亢,肝旺生风,从而形成慢惊风。往往危及生命;若重伤脾胃之阴,又可造成输化无源。影响生长发育,形成“五迟”、“五软”等虚赢证候。 典型病案 病案l:患者某,男,2岁5个月。初诊时间:1995年8月7日。患儿近2日来腹泻,泻势急迫。日行七八次,为稀水样便,色黄而臭,无脓血,纳食差,腹胀腹痛,小便短少。查体:面色黄。前囟及眼窝轻度凹陷,唇红而干, 12,肺(一),腹部平软,未及包块,无明显压痛,肝脾肋下未及。皮肤弹性可,肛门红赤,舌质红,苔白腻,指纹紫滞至风关。中医诊断:泄泻,证属湿热下注,治疗宜以辛开苦降,清利湿热为法。方选大苦辛汤合香连化滞丸加减,处方如下:厚朴3g,黄芩10g,广木香3g,黄连1.5g,陈皮5g,茯苓lOg,泽泻lOg,生姜皮1g,炒白术lOg,白芍lOg,神曲lOg,鸡内金lOg。5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1995年8月12日。服上方5剂后,腹泻明显减轻,大便溏。日行二三次,腹胀症状已除,惟纳食仍较差,舌质红,苔白略腻。乃湿热余邪未净,脾运未健,上方去厚朴,加焦三仙各lOg,5剂。服药后诸症悉除,病告痊愈。 按:湿热的邪蕴结于肠胃,湿热下迫肠腑,清浊不分,则腹泻,泻势急迫,色黄而臭;湿热阻遏气机,碍脾滞胃,故纳呆腹胀;水随粪便走泻大肠,故而小便短少。肛门红肿,舌质红,苔白腻,指纹紫滞至风关均为湿热之象。治疗宜以辛开苦降,清利湿热为法。方中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利湿;厚朴、木香行气消胀;陈皮、茯苓、白术健脾助运; 白芍缓急止痛;神曲、鸡内金消食导滞;生姜皮利湿健胃,且有反佐之意。诸药合用,收效显著。 病案2:患者某,女,5岁。初诊日期:1996年7月18日。患儿主因腹泻半月余,曾服用妈咪爱、思密达等药治疗,效果不显,后又服用数剂清利湿热的芩连之剂,大便次数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明显增加, 日行五六次,故请刘老诊治。刻下症见:大便为稀水样,无臭秽,不思饮食。查体:面色萎黄,肛门无红肿,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中医诊断:泄泻,证属脾胃虚弱,治疗宜以健脾止泻,方选七味白术散加减。处方如下: 太子参lOg,炒白术lOg, 白芍lOg,炙甘草3g, 广木香3g,藿香lOg,葛根lOg,茯苓lOg,焦三仙各lOg。7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服药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 日行三四次,纳食略增,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效不更方,上方加鸡内金lOg,7剂。药后诸症痊愈。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