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从肝论治甲亢 |
作者:王金亮 山…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25 18:20:29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赵某,女,34岁,2010年10月9日初诊。3个月来,食欲亢进,消谷善饥,形体明显消瘦,体重减轻5公斤。口苦且干,畏热心悸,自汗,心慌睡眠不安,大便溏薄,日3~4次,精神萎顿。刻诊:消瘦面赤,双侧甲状腺呈弥漫性增大,举手震颤,舌红苔薄,脉细弦。西医诊断为甲状腺机能亢进。证属肝气郁结,郁火生痰,肝火乘胃,肝强脾弱,气阴两伤。治当抑肝扶脾,清火养阴。处方:玄参15克,麦冬10克,生地18克,生白芍15克,知母6克,夏枯草12克,生牡蛎24克,丹皮9克,胡黄连6克,香附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10剂。 药后症状基本缓解,体征平稳,继以前方加栀子10克,旱莲草9克。患者前后服药30剂,症状消失,体重增加,甲状腺肿大消散,体已康复。停药后半年随访,无复发。 按:甲亢一病,与中医学“食亦”、“中消”、“瘿瘤 ”等病有关。《内经》云:“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景岳全书》也云:“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消瘦,其病在胆胃,又谓之中消也。”又云:“凡阴阳气血属日见消败者,皆谓之消。”以上论述与甲亢之症相类似,本病也常见甲状腺肿大,故中医有“瘿瘤”之称谓。 临床所见本病多由忧愁思虑不解,致肝气郁结,气滞而痰结血瘀,气、痰、瘀三者互结而成“瘿瘤”。若郁久不解,则易化火。肝火内亢,故易燥易怒,口苦口干;肝火犯胃则消谷善饥;肝逆侮脾则腹泻;肝火扰心则心悸,多梦失眠多汗。久之下及肾阴,肾阴一亏,则肝失濡养而见眩晕,耳鸣,肢软无力。女子则见经闭,月经量少等症。治疗当以疏肝泻火为先,兼以化痰软坚,消瘀散结,滋肾养肝。方中以香附疏肝理气,胡黄连、丹皮、知母清肝泻火,白芍合二至丸养肝阴,生地滋肾养阴,牡蛎、夏枯草软坚散结,化痰消瘿,麦冬、玄参养阴清热。全方标本兼治,水火兼调,故取效满意。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