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丁光迪治疗慢性肠炎经验
作者:石一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4-16 10:15:36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4 典型病例

刘某某,男,44岁,中学教师。病从患痢疾开始,治痢未愈,转为泄泻,已经20余年,生活稍有不慎,泄泻病即发作,肠鸣腹痛,随即水泻如注,泻后腹中反觉舒服。如此时作时止,时痛时泻,不能向愈。一发即腹中肠鸣辘辘,肛门窘迫,立即入厕。便中时夹白冻,神疲乏力。有时又如晨泻,天明发作,甚至要连泻2~3次才能宽缓。纳食尚可,面色萎黄,似乎虚浮。舌稍淡、苔燥黄腻,脉濡少力。曾多次检查,诊断为慢性肠炎、结肠过敏,余无明显异常。综合分析,属脾虚久泄,尚夹湿积,且中气下陷,病久络伤,虚实错杂为患。治宜升阳益胃,方从升阳除湿汤出入。处方:升麻5g,柴胡5g,防风10g,羌活10g,藁本10g,白芷10g,苍术10g,黄连3g,党参10g,白术10g,陈皮5g,煨益智仁(杵)10g,炙甘草3g,服药14剂后,痛泻大减,肠呜减少,并能矢气,肛门无窘迫感,纳谷有味。原方去黄连,加川芎7g,当归7g,继服10剂后,腹泻已止,脉未见滑。续进原方去升麻白芷、益智仁、苍术,加黄芪10g,红花5g,10剂,调理巩固。随访3年,未见复发。

5 经验体会

丁老治疗慢性肠炎腹泻具有如下4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5.1 主张风药除湿:湿邪是泄泻的主因,所谓“无湿不成泄,”《素问•阴阳大论》云:“湿胜则濡泄”。《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亦云:“泄泻,注下症也,湿多成五泄:日飧、日溏、日鹜、日濡、日滑。”对于湿邪的治疗,《证治汇补》日:“治湿不宜热,不宜寒,风胜湿,淡胜湿,燥胜湿,三者尽之。”丁老认为,湿为阴邪,其性凝滞,缠绵难出。用风药治湿,取其轻疏灵动,一则可使湿邪得以透达,再则使脾运得以健旺,而达到除湿的目的。若多用燥热之药,有恐伤阴;若多用淡渗之药,药力下行,又恐降之又降。

5.2 注重益气升阳:泄泻病久,必致脾胃气虚,肾阳亏乏,而清阳下陷。正如李东垣所说:“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机”(《脾胃论》卷下)。因此,在治疗上李东垣提出“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愈矣”。从而可知,对泄泻的治疗在除湿运脾的同时,注重托举阳气,使下陷的清阳得以升腾是十分重要的。

5.3 守方治疗,灵活用药:丁老认为,在原方治疗泄泻基础上,不可拘泥,应随着病机的变化及身体的差异而灵活加减。《医学入门•泄泻》云:“凡泻皆兼湿,初值分理中焦,渗利下焦;久则升提,必滑脱不禁。然后用药涩之,其间有风湿兼以解表,寒胜兼以温中,滑脱涩住,虚弱补益,食积消导,湿则淡渗,陷则升举,随症应变。”可见应随着病机的变化,除湿,疏肝、消食、升阳、益气等不同而侧重治疗。

5.4 升阳除湿,治标固本及其他:升阳除湿汤源于李东垣羌活胜湿汤及《脾胃论》补中益气汤相合而成。李东垣日:“湿寒之胜,当助风以平之,” 因此,列出羌活胜湿汤。两方合用,前者祛风治标,后者健脾升阳,从而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此外,丁老用升阳除湿法治疗胃痛、痢疾、妇女崩漏带下等病同样取得满意疗效。这使我们深受启发,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特色,如用温阳除湿法治疗风寒湿痹病,益精升阴法治疗消渴病等其他内科疾病,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