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刘弼臣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 |
作者:郝宏文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4-23 10:49:34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小儿抽动一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的运动肌(头、面、肩、肢体、躯干等肌肉)不自主的抽动,伴有不自主的发声性抽动和言语障碍,以及心理、行为障碍。病程持续时间长且易反复,严重者影响记忆力和学习,给患儿造成很大的痛苦。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弼臣教授从医6O余载, 以清肺宣窍、平肝熄风、化痰通络的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病位在肝 抽动一秽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眨眼、点头、努嘴、皱眉,逐渐发展到耸肩、抬臂、踢腿,喉肌抽搐时出现反复的轻咳、喊叫,甚至重复学说别人的话语、谩骂等,归纳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多种抽动症及秽语症。早在《内经》中就有“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胜则动”以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肝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肝气以冲和条达为顺;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素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又“肝常有余”,加之现代社会生活模式的影响如对独生子女娇惯溺爱,恣食肥甘,学习压力大,迷恋于动画片,电脑游戏等。刘老根据上述的病机特点、小儿的生理特点及儿童的生活特点,认为小儿若所欲不遂,精神紧张,或为六淫所感,或过食肥甘,则邪易从热化,导致木火条达,郁结不舒,化火生风,气火上逆,肝亢风动,而见一系列抽动症状;痰火扰及神明,则出现秽语症。由此可见,本病病位主要在肝,结合本病的病机特点,提出“肝风证”这一病名。 2 病机为风痰流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风胜则动”,即一切抽动、痉挛、震颤都为风邪偏盛之象。古论又云:“怪病责之于痰”,结合本病主要表现均为不自主的抽动及伴有喉间怪鸣等临床特点,刘老认为本病病机为风痰流窜。风的特点为阳邪,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病症变化多端。易袭阳位在本病中表现为常常先见到挤眉、眨眼、努嘴或喉中发声等头部症状,善行而数变表现为起病时症状各异,不同部位的抽动都可以先后见到。而且常常当一个部位的抽动症状缓解或消失时又出现另一部位的抽动,或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又增加其他部位的抽动症状。外感六淫、饮食内伤、情志不遂,均能影响脏腑功能,使水液不化,津液停蓄,凝而为痰。风痰相合,流窜经络,引发本病。 3 治疗从肺入手,肺肝同治 从多年的临床观察中,刘老发现抽动一秽语综合征的患儿在病初多伴有鼻痒、鼻干、鼻塞、喷嚏、流涕、鼻黏膜发红,咽痒咽痛、咽喉不利、喜“吭吭”清嗓、咽部发红等鼻咽部症状,而且患儿的抽动在外感后多加重或反复。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易感外邪,因此,刘老认为感受外邪与本病的发生、复发及预后有重要的关系,本病常常为外风引动内风,风痰流窜经络所致。据此,提出“从肺人手,肺肝同治”的治疗思路。临床上多采用清肺宣窍、化痰通络、平肝熄风的方法。清肺宣窍,一则可以祛除在表之风邪,二则可以治疗局部之症状,三则可以预防外感,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临证时常用辛夷、苍耳子、玄参、板蓝根、山豆根清肺宣窍利咽。平肝熄风,用治内风,以熄风止痉、减少抽动,用天麻、钩藤、全蝎、僵蚕、蜈蚣,配以木瓜、伸筋草、白芍等平肝、熄风、柔筋并用,达到制动、止痉的作用。化痰通络,搜剔顽痰,使经络气血通畅,则怪病自除,临证常用半夏、白附子、石菖蒲、胆南星、天竺黄,神昏狂乱者加礞石滚痰丸。 4 注重预防及调护 本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所以预防和调护显得特别重要。刘老通过长期不断的观察,指出本病患儿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平素注意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尽量避免感冒。(2)不吃海产品,即海鱼、海虾、海蟹及其它发物如公鸡、羊肉、无鳞鱼等。(3)不吃易兴奋的食物及烧烤煎炸之品,如巧克力、咖啡、辣椒、烤肉串等。(4)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不玩游戏机、不看激烈场面的电视节目,尽量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早休息。(5)减轻学习压力,保持心情轻松、平和。家庭及学校要给患儿营造宽松的环境,对患儿的病症不能指责和取笑,帮助患儿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 病案举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