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医治疗黄疸医案六则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23 14:37:3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例三 孙 ××,男,三个月,初诊日期:1971年11月18日。
患儿出生半月后,皮肤及巩膜开始发黄,大便色白,溲黄,一周来吐奶。1971年11月1日血查黄疸指数79单位,总胆红质6.82毫克%,直接胆红质6.6毫克%,凡登白氏试验,直接迅速反应,谷丙转氨酶150单位,麝浊3单位。诊为:粘液性(不全)阻塞性黄疸。治以利胆清热化湿,连服12剂,黄疸虽未加重,但也未见消退。1971年11月18日转诊,症见一身发黄,吐奶,溲黄。指纹深紫,舌苔白。 辨证:湿热中阻,瘀热发黄。 治法:清热利胆,芳化活血。 方药: 茵陈6克 郁金3克 酒芩6克 土茯苓6克 藿香3克 杏仁3.5克 橘红3克 赤芍6克 藕节6克 泽兰6克 车前子6克 治疗经过;以上方为主,间断取药30剂,1972年4月7日复查:谷丙转氨酶193单位,总胆红质小于0.3毫克%,黄疸指数4单位。黄疸全部退净,食睡二便正常。1972年6月复查谷丙转氨酶正常。 (《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例四 方××,男, 25岁。
患者因肝脾肿大,全身发黄已八年,曾住院治疗,效果不显著,继而出现腹水,黄疸指数100单位以上,并经肝脏活体检查证实为“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消瘦,面色黄黯晦滞无光,巩膜深度黄染,周身皮肤呈深黯黄色,精神倦怠,声低息短,少气懒言,不思饮食,不渴饮,小便短少,色如浓茶,腹水膨胀,四肢瘦削,颜面及足 以下浮肿,两胁疼痛。脉沉弦劲而紧,舌白滑厚腻而带黄色,少津。 辨证:阳虚水寒,肝气郁结,湿法中阻,发为“阴癉症”。 治法;扶阳抑阴,舒肝利胆,健脾除湿。 方药:四逆茵陈五苓散加减。 附片100克(煎2~3小时) 干姜50克 肉桂15克(研末泡水兑入) 吴萸15克(炒) 败酱草15克 茵陈30克 猪苓15克 茯苓50克 北细辛8克 苍术20克 甘草8克。 二诊:服上方10余剂后,黄疸已退十之八、九,肝脾肿大已缩小,小便色转清,黄疸指数降至20 单位,食欲增加,大便正常,精神转佳。肝肾虚寒,脾气尚弱,寒湿邪阴尚未肃清,宜再扶阳温化主之: 附片150克(先煎2~3小时) 干姜80克 茵陈80克 茯苓30克 苡仁20克 肉挂15克(研末,泡水兑入) 吴萸10克 白术20克 桂尖30克 甘草10克。 三诊:服上方6剂后,经检查症状消失,化验检查恢复正常,继以扶阳温化调理,以巩固疗效。 附子150克(先煎2~3小时) 干姜80克 砂仁15克 郁金10克 肉桂15克(研未,泡水兑入) 苡仁30克 佛手20克 甘草10克 服上方7、8剂后,已基本恢复健康;随访一年,情况良好。(《吴佩衡医案》) 例五 张××,男,36岁。仲夏。
头昏,心跳,腿胀,溏泄,食欲减退,身目俱呈暗黄色,小便亦现微黄,舌苔薄白,脉象代缓。 辨证:劳伤元气,脾失健运,寒湿在里不解,阻塞胆汁入肠,渗入血液,循环外溢。 治法:温化沉寒,淡渗湿邪。 方药:加减当归白术扬主之。 当归9克 白术12克 茯苓12克 桂枝4.5克 法半夏6克 陈皮3克 茵陈30克 苍术6克 炙甘草3克 鸡内金9克 4剂脉平病减,责退十之六、七,改加味附子理中汤治之,6剂康复。 附片9克 白术12克 黄芪9克 当归9克 西茵陈24克 炙甘草6克 干姜3克 党参12克 (《蒲园医案》) 例六 毕××,男,26岁,病例号:247673。住院日期:1963年10月15日。
患者于1961年9月因发黄而确诊为病毒性肝炎(黄疸型)。经中西药治疗,症状好转,黄疸未退尽。1963年10月15日又住院,自觉疲乏,右胁痛,劳累后加重,面色无泽,巩膜微黄。黄疸指数20单位。舌苔薄白,脉沉缓。 辨证:脾阳不振,寒湿凝聚,发为阴黄。 治法:温振脾阳,祛湿散寒,活血退黄。 方药:茵陈60克 郁金10克 生芪12克 党参15克 干姜6克 炮附子10克 茯苓15克 白术10克 生甘草3克 服上方6剂后,加泽兰15克,续服14剂,症状稍有改善,复查肝功能:黄疸指数9单位,上方共服三月,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临床痊愈。(《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评按】 黄疸系指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的证候。《金匮要略》分为五疸。自元代罗夭益之后,根据黄疸的性质,分为阳黄与阴黄两类。前者多因湿热蕴蒸,熏染发黄;后者多因寒湿阻遏,脾阳不振所致。
近些年来由于防治病毒性肝炎。对于黄疸的辨证论治更有所发挥。 例一湿热炽盛,肝胆郁结,腑气不通,营阴耗灼,心神受扰,证属急黄,病情危笃。治以清热通腑,凉血解毒。方用茵陈蒿汤加味,药后腑通神清,黄疸渐退。继以疏肝利胆、益气生津收功。 例二病势稍缓而黄疸较重,曾用中西药,并用过激素治疗。已见脾虚肝郁、肝阴亏损之证,使用健脾舒肝,养阴活血为法,继用通络活血,化湿清热而取效。 例三诊为粘液性(不全)阻塞性黄疸,属于阳黄范畴,始用利胆清热化湿之剂,方证尚称符合,服12剂后黄疸仍未消。关氏仍遵其常法,并重视疏肝利水,加用理气化痰、凉血活血、清热燥湿解毒之剂,迅速治愈,充分体现了他的治黄学术见解,亦即除常规治黄外,重视活血、化痰、解毒的独特看法,这是对于治黄理论方面的发挥。 例四为阴黄,证属阳虚水寒,寒湿内滞,肝气郁结不舒,阳虚则水邪泛滥,治以四逆、茵陈五苓散加减。 例五身目俱呈暗黄色。仲景曰“身目为黄,寒湿在里,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此与瘀热在里发黄,可用清下之剂者有别,故治以温化沉寒,淡渗湿邪之法,证方殊为合拍。 然而从实际临床经常会看到,始为阳黄,由于湿毒热邪耗伤正气,病久缠绵,气阴两伤,亦可由阳黄转为阴黄,如例六,目黄面晦无泽,经询问其病史,始于阳黄,而后转为阴黄。实乃病久正虚,由阳入阴之机。故当温振脾阳为主,兼以祛湿散寒,活血退黄,这一观点也是关氏对于阴黄的个人见解之一。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