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金亚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
作者:傅志泉 文章来源:浙江省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14 9:04:01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1 病因病机特点 金师认为,按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的描述,当属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其发病机理为脾胃虚弱,情志不和,饮食不节,以及幽门螺杆菌(HP)等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肝胃不和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临床上,胃脘胀闷、胁肋胀痛为肝胃不和的典型症状,也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又是动力障碍型消化不良的临床特点,胃动力障碍是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因此,从“病”“证”对应来看,萎缩性胃炎所表现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肝胃不和证,有着许多共同的病理特点。 2 辨证分型与治疗 肝胃不和证(肝胃不和型)基本型:症见胃脘、胸胁胀闷或胀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嗳气,呃逆,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的“萎胃I号方”(柴胡6g,紫苏梗12g,木香6g,枳壳6g,延胡索12g,白芍6g,砂仁6g,鸡内金12g,佛手6g,甘草6g)。 脾虚型肝胃不和证(脾虚肝郁型):症见胃脘、胸胁胀闷或胀痛,嗳气吞酸,食欲不振,善叹息,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精神不振,身倦乏力,大便溏薄或溏结不调(多见于老年患者),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或虚弦;治宜健脾理气和胃;选用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的“萎胃Ⅱ号方”(太子参15g,自术12g,绞股蓝15g,柴胡6g,木香6g,枳壳6g,延胡索12g,白芍6g,砂仁6g,鸡内金12g,佛手6g,白豆蔻6g,甘草6g)。 阴虚型肝胃不和证(胃阴亏损型):症见胃脘胸胁胀闷、胀痛(或痛势较剧),嗳气,呃逆,心烦易怒,口干,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或中有裂纹,脉弦数;治宜养阴理气和胃;选用养胃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的“萎胃m号方”(沙参12g,麦冬12g,柴胡6g,木香6g,枳壳6g,延胡索12g,白芍6g,石斛12g,鸡内金12g,乌梅6g,五味子6g,甘草6g)。 血瘀型肝胃不和证(气滞血瘀型):症见胃脘胀闷疼痛,痛势较剧,痛有定处,拒按,舌紫暗或有瘀点瘀血、苔薄润,脉弦细涩(多见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治宜健脾活血、理气和胃;选用“萎胃Ⅳ号方”(“萎胃Ⅱ号方”加丹参15g,三七12g,徐长卿12g)。 郁热型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型):症见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呃逆,吐酸嘈杂,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热理气和胃;选用“萎胃V号方”(“萎胃I号方”加黄连6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 3 强调辨治四要点 金师对本病的治疗强调“和胃加重理气;健脾不忘化瘀;兼顾清热养阴;诊治调护结合”的辨治四要点。 和胃加重理气: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症状为胃脘胀闷或胀痛不适,其病机为胃失通降,系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故肝胃不和为临床病理基本特点。脾胃气虚,食浊不化,可导致胃气失和,升降失常,故调理气机,理气和胃对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有重要的意义。药物选用柴胡、紫苏梗、木香、枳壳、砂仁、佛手等。因理气药大都具有促进胃动力、加速胃排空功效,如木香能加速胃对钡剂的排空,同时可直接刺激胃肠黏膜细胞产生内源性胃动素,促进血中胃动素升高而加速胃排空,且与枳壳配伍,对促进胃动力具有协同作用;而柴胡、木香、延胡索等理气药物又具有调节胃酸分泌与修复胃黏膜屏障功能。 健脾不忘化瘀:萎缩性胃炎因病情迁延,反复发作,“久病正虚”,“虚多挟瘀”。故本病因虚致瘀而导致胃痛不解者临床并不少见,临床上对久病不愈者,在治疗上不宜一味壅补,但亦不可单用破血行瘀药物,而要注意因虚致瘀这一病理特点,健脾不忘化瘀,使气血充盈,血行瘀散,通则不痛,诸症消失,对脾虚型肝胃不和证尤为重要。处方时在健脾理气和胃药物基础上选用延胡索、三七、丹参、徐长卿等,具有解除平滑肌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有助于萎缩细胞与病变黏膜的修复,对因虚致瘀者,采用健脾益气配以活血化瘀药物对减轻临床症状和改善病理变化均有积极意义。 兼顾清热养阴: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肝郁化火,常能导致热的产生;脾胃虚弱,中焦运化不足,导致痰湿食浊郁滞不化,郁久可化热;又因病情反复迁延,久病阴虚亦可产热,故萎缩性胃炎可夹有不同程度的热象。在治疗中理气和胃要兼顾清热,清热药物常选用黄连、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同时,金师还认为HP感染与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和发展相关,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HP感染高于正常人与脾胃虚弱证患者。HP为湿热之邪,在治疗时应投以清热药物。临床上,黄连、黄芩等药物均有抗HP功效。萎缩性胃炎可夹有不同程度的阴虚之证,在治疗时当兼顾滋养胃阴,应配用白芍、五味子、乌梅、石斛等酸甘化阴之品,利于胃阴自复。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