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医中药对其它肺外结核的治疗研究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滑东方 焦安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25 10:31:1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其它肺外结核按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会1998年制定的中国结核病分类法将其归为第Ⅴ类。一般按部位及脏器命名如骨结核、淋巴结核、肾结核、肠结核等。而传统中医则根椐其部位及病变性质将其归于各种症型之中,如淋巴结核称瘰疬,骨结核称流痰,乳腺结核称乳痨,肾结核称肾痨,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则属中医的痨瘵、腹痛、积聚、鼓胀、泄泻等范畴,其辩证论治既有他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现择要予以介绍。 一、淋巴结结核 (一)概述 淋巴结结核中医称瘰疬,多发生于颈部,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故名瘰疬。俗称“疬子颈”或“老鼠疮”。起病缓慢,初时结核如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以后逐渐增大窜生,成脓时皮色转为暗红,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质,往往此愈彼溃,形成窦道。 瘰疬之名,首见于《灵柩. 寒热篇》,以后历代文献多有记载,而且名称甚多,有以经络部位命名的,如生于项前的属阳明经,名痰疬;生于颈项两侧的属少阳经,名气疬;有以病因命名的如风毒、热毒;有以形态命名的,若累累如贯珠的称瘰疬;三五堆叠的名重瘰疬等等,总之,病名虽多,但按其性质可分慢性、急性的两类,急性的多因外感风温而发,是属风热、痰毒范畴,证治与颈痈相仿;慢性的多因气郁虚劳所致,为目前临床上所称的瘰疬。 (二)病因病机 瘰疬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伤脾,脾失健运,痰热内生,结于颈项而成此症,病之后期,肝郁化火,下烁肾阴,热胜肉腐成脓,或脓水淋漓,耗伤气血,有时可转入虚损。 此外瘰疬也可先由肺肾阴亏,以致阴亏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形成本病。 总之,本病多由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热内生,或肺肾阴亏,痰火凝结以致结聚成核而为病。 本病好发于颈项及耳前、耳后的一侧或两侧,也有延及颌下、锁骨上、腋部等部位的。 初期结块肿大如豆粒,一个或数个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热不痛。中期:结块逐渐增大,与表皮粘连,有的数个互相融合成块。推之不能活动。如果液化成脓时,则表皮转成暗红色而微热,接触有轻微波动感。后期:液化成脓的结块经切开或自行溃破后,夹有败絮样物质,疮口呈潜行性空腔,疮面肉色灰白,四周皮肤紫暗,可以形成窦道,如果脓水转厚,肉芽转成鲜红色,表示即将愈合。 本病初起一般无全身不适,或有精神抑郁、胸胁胀痛、腹胀纳呆等气滞脾失健运之证。中期液化成脓时,可有轻微发热、食欲不振等;后期溃破,日久不愈,肝肾气损,气血虚弱,可有潮热、咳嗽、盗汗或面色苍白、头晕、精神疲乏等虚象。若先由肺肾阴亏所致的,则在初起时就有上述虚象表现。 总之,本病结核如延之数年,仍按之能动,且既不破溃,也不长大的,其病较轻;如初起累累数枚,坚肿不移,并粘连在一起的,则其病较重。预后一般良好,但每因体虚而复发,尤以产后更为多见。此外,部分患者,有的结核未消,有的已液化成脓,有的结核溃破,可三者同时出现。本病必要时可取活体组织检查,帮助明确诊断。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