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劳绍贤辨治胃癌癌前疾病经验介绍
作者:胡玲 马剑…  文章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20 8:44:52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劳绍贤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名中医,享受政府津贴,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专业委员会委员。劳教授潜心中医临床研究4O余载,尤擅长诊疗脾胃疾病,并提出“病、证、症”结合,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的辨证思路。现将劳教授治疗胃癌癌前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以飨同道。

1 脘痞疼痛。治以通降为顺

胃癌癌前疾病主要指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残胃及胃息肉等,当胃黏膜出现中、重度异型增生和或不完全性结肠上皮化生病理改变时,则为胃癌癌前病变。劳教授认为,其属中医学胃痞、胃脘痛等范畴,病程绵长,并以胃脘痞塞满闷、疼痛、嘈杂食少、大便或干或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在脾胃,与肝相关联。脾胃居于中焦,乃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肝主疏泄,调达气机,脾胃升降有序,肝之疏泄正常,周身气机得以斡旋,气血才能通畅。然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皆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脾胃,一旦脾胃损伤,脾不升清,胃失和降,则气机痞塞致气滞中满,不通而痛;脾胃不和,则肝木侮之,使气机阻滞变生痞满疼痛;而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易生瘀血或变生湿热毒邪,日久则脾胃气阴虚损。故临床所见胃癌癌前疾病多为脾胃气阴两虚,兼有气滞、血瘀、湿热毒邪蕴胃之本虚标实证,因虚夹邪,因实致虚为其主要病机转化规律。治疗时,劳教授主张标本同治,虚、滞、瘀、毒并举,常用厚朴、佛手、紫苏梗、三七、太子参、石斛白芍、莪术、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救必应、白豆蔻、茵陈藿香麦芽等。尤其强调气机痞塞不通为本病发生之根本,治疗应顺应脾胃生理特点, 以畅达气机、疏痞通滞为主,并认为其余诸法皆有通达之意。如胀痛连胁、嗳气痛减、气怒痛甚、脉弦者,以疏肝和胃为通,常佐柴胡、枳实等,其中枳实与白芍、白芍甘草为组方精妙,性缓不峻,刚柔相济,对肝失调达、木郁气滞而累及脾胃之痞满疼痛,尤为适用。若湿热毒邪内蕴、壅塞不通、胃脘灼热闷痛、烦热面赤、口臭、苔黄腻者,以清热化湿解毒、理气安中为通,选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救必应、白豆蔻、茵陈藿香等。病程日久,胃阴不足者,则选太子参、石斛白芍滋润和降亦为通;精力不支,脾虚疲惫者,以太子参配白术茯苓,健脾运脾,轻灵通化,补虚安中是为通。

2 胃脘痞痛日久,治以固本调血

胃癌癌前疾病初起多见胃脘痞塞满闷,日久则多兼胀痛、灼痛,甚或刺痛。李东垣日: “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 ,劳教授特别推崇此观点。如治胃脘痞满,甚则疼痛,不思纳食,皆按气滞、湿热、食积、寒凝或虚寒等,予以理气和胃、化湿清胃、消食导滞及温中行气之品,大多可逐渐缓解而向愈;但若见顽固、缠绵之脘痞疼痛,仅以此类药物治疗,则往往疼痛难消或消而不尽。劳教授认为,此乃久病正气亏虚,气虚血运不畅,瘀结于内,若仅用理气定痛、清热消滞温中之品,久之更伤气阴而复有损络之弊,故在健脾养阴、理气解毒基础上酌加少量化瘀药,如三七丹参红花,常收效明显。临证尤喜用三七末,少量与之,行瘀定痛且不破瘀动血,是治疗胃脘痞塞日久、疼痛难消之佳品。

3 辨证施治。病、证、症并举

劳教授认为,证是疾病的根本矛盾,反映了疾病病因、病位、症状、体征及转归,是疾病在某一阶段的共性和总结;症是疾病的外在表现,所谓“有诸内必行诸外” ,它虽不能反映疾病本质,但却是中医“以外揣内”进行辨证的重要依据,反映了疾病在某一阶段的个性特征;而病则包括现代医学病名、病位、病理等,通过病可将中医的证与症、内与外、共性与个性紧密相连。因此, 提出了“病、证、症”结合,以辨证为本、治症为标、辨病为枢的现代中医临证思路。

针对脾胃气阴两虚,兼气滞、湿热毒邪蕴胃、瘀滞为患,本虚标实之胃癌癌前疾病,临床辨证应严守病机,结合胃黏膜不同病理改变及相关药理研究成果,以辨证为本、治症为标,并与辨病相结合用药是劳教授诊疗特色之一。临床上对同见神疲乏力、虚烦、便干之脾胃气阴亏虚患者,除均可适当加大益气养阴药物用量,以助扶正祛邪治疗的共性外,结合不同兼症和病理改变,治则又有所不同。如胃脘胀痛连胁,郁怒而甚,嗳气痛减者,在养阴益气基础上,选加柴胡枳壳等疏肝和胃之品,与白芍配伍,刚柔相济,祛邪以助扶正。若胃镜下及病理胃黏膜呈现苍白或红白相兼,以白相为主,分泌物减少,黏膜变薄及腺体萎缩的单纯慢性萎缩性胃炎者,则重用太子参、白术、沙参、石斛白芍等健脾益气养阴益胃之品,效果较佳。但若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异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者,此乃气阴两虚日久,血运不畅,瘀结于内、变生毒邪所致,则又当在健脾益气、养阴益胃基础上,针对胃黏膜病理改变适当选加活血、解毒散结抗癌之品,如三七、白花蛇舌草、莪术等,往往疗效更好。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已证实,益气健脾、养阴益胃之品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胃黏膜对有害因子的抗御和清除能力。活血化瘀能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纠正胃黏膜缺血缺氧,促进炎症消散吸收,萎缩腺体复生及肠化、异型增生病变改善等。解毒抗癌之品具有一定防突变、诱导凋亡作用。总之, “病、证、症”结合,以辨证为本、治症为标、辨病为枢的现代中医辨证思路,符合中医现代化发展的精神,值得进一步探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