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下法治疗外感热病 |
作者:林来胜 文章来源:湛江市第一中医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20 14:43:02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于伤寒、温病、署痉眩冒、痧毒内闭、乳蛾、喉痹等证。邪热不解则发热寒战;热毒内陷而致津伤肠燥、腑气不通则腹胀痛;邪热内结,热扰神明则神昏谵语。予以解热镇痛药可暂缓,乃扬汤止沸之治。唯用釜底抽薪、泻下热结,使邪有出路熄其热源,病方可向愈。同时要注意根据病情配合他法治疗。 曾治杨某,17岁,2005年6月8日初诊。发热寒战,头身重痛伴腹胀闷痛,便秘5天,症状加重1天。详察病史,前医初诊为:恙虫病?未排除肠伤寒。 曾用抗生索来比林等抗感染、解热镇痛药治疗3天,症状未改善。诊见:高热(t4O.2℃),面红目赤,时烦躁谵语。腹胀气、全腹轻压痛、左下腹可扪及粪块,舌红、苔黄干,脉浮滑数。证属表邪不解,入里化热,热极伤津之三阳合病重症。治以急下存阴,表里双解,方用增液承气汤加味。处方:大黄(后下)、厚朴、防风各12g,芒硝(冲服)10g,玄参、麦冬、生地黄各2Og,枳实、柴胡各15g,甘草5g。嘱每8小时服1剂,水煎服,泻后停服。患者服至第2剂后泻下秽溏大便数次,至次日下午,体温降至37.6℃ ,精神好转,头痛、腹痛症状基本消失。续以竹叶石膏汤加柴胡、黄芩、太子参。每天1剂,水煎服。服3剂后症状消失。 体会 下法始于《内经》而成就于《伤寒论》,乃中医治法八法之一。下法并非使用泻下药简单组合,而是针对不同病情,明确病邪性质、种类、病位所在及患者体质强弱予以辨证治疗,遣方用药恰当才能发挥治疗作用。 临床上下法以应用寒下为多。用于阳明腑实证不必拘泥于“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之说,也不必限于“必有燥屎”之诫。凡有肺热壅盛、痰热内闭、邪毒内陷、腑气不通的咳喘、胸痛者,虽未见燥屎之时,应用下法或配合他法治疗往往即见热退咳轻、痰除痛减之效。温下法在临床上用于寒气结胸、胃肠冷积之便秘腹痛,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等,此类方药既能温通又能调理胃肠功能,提高疗效。治疗虚赢寒积、沉寒痼冷所致之胃肠蠕动功能减退、麻痹性肠梗阻有很好疗效,特别是低位性肠梗阻,以灌肠治疗其效颇佳。应用泻下法各有法度,临床上有中风失语、眩晕、吐衄等热毒内盛、气血两燔、蒸腾上越之证,治法宜上病下取、釜底抽薪。在辨证基础上配合泻下方药更能提高疗效。其次润下法多用于血虚津伤之肠燥便秘、老年习惯性便秘、腑气不畅亦多有良效。峻下逐水法则用于水饮壅盛于里之水肿腹胀实证者,常选用十枣汤、舟车丸等,多以芜花、甘遂、大戟、黑丑等人剂,药力峻猛且有毒性,虚人慎用。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