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氏病验案
作者:闰向勇  文章来源:兰州军区总医院中医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25 15:39:08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白塞氏病是一种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累及多系统的慢性疾病,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部分患者遗有视力障碍,除少数因内脏受损死亡外,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本病临床不多见。笔者临床治疗1例,疗效较佳,介绍如下。

某女,53岁,已婚,2004年4月23日初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外阴红肿,散在白色小水疱,直径小于5mm,伴尿频、尿急、尿痛。曾在外院诊为尿道炎,外阴炎,予以保妇康栓、百多帮治疗,尿路刺激症状消失,但仍反复出现外阴小疱并溃破,伴有反复口腔溃疡,经口腔科门诊治疗,拟诊为免疫力低下及维生素缺乏症。予以转移因子胶囊、维生素B,口服,效不佳。患者每次发作约2~4天后,外阴溃疡及口腔溃疡可自行消退,无皮肤结节性红斑、关节疼痛、视物模糊等症。查体:上腭可见多处黏膜溃烂。妇科检查:外阴可见散在溃疡面或白色小水疱,直径约l~3mm。尿常规检查:尿潜血(+),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3 000mg。IgG 1 930rag/dL,IgA 562.0mg/dL,补体C,75、4mg/dL、G14.2mg/dL,结核菌素试验(PPD)弱阳性, 自身免疫抗体(一),针刺试验(一)。血常规、HLA—B27、血沉、生化全项、x线胸透、心电图、腹部超声检查均正常;眼科检查示:双眼玻璃体混浊。西医诊断:白塞氏病(不完全)。中医诊断:狐惑病。证属肝热脾湿,湿热毒瘀互结,虚实夹杂。治以清热解毒,益气除湿。处方:柴胡、荆芥、连翘川芎生地黄、白芍白芷防风薄荷栀子黄芩枳壳黄连黄柏各lOs,黄芪3os,甘草5g。每天1剂,水煎服。西药治疗:强的松每次30mg,每天1次,口服;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地塞米松10mg、盐酸里多卡因10mL,混匀,饭前30分钟漱I:I;女性素软膏涂外阴。治疗4周,患者I:I腔及外阴溃疡消失,复查尿常规正常出院。强的松减量至每次7.5mg,每天1次。随访3月无复发。

按: 白塞氏病是一种原因不明,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而发生损害的多脏器受累疾病。本病诊断主要依据是常发部住及其损害特点:① 口腔、皮肤、生殖器和眼部呈急性和慢性发病;②这些部位损害具有某些特点;③损害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慢性病程。急性型发作病例各部位损害多是同时和相继出现,表现比较完全,较易诊断。但若不注意损害特点及反复发作病程,易与这些部位发病的其他疾病误诊,特别是药物反应;慢性型发作病例, 由于各部位损害分别发生或因症状不符合,易发生漏诊,因此须仔细问诊,了解各部位的各种损害及其特点,结合长期反复发作与缓解的慢性病程,综合分析,才能减少误诊和漏诊。白塞氏病中医学没有相应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多数医家都将其归于中医学狐惑病,对其相关论述可见于诸多医籍。《金匮要略》云: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作了较详细论述。近代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对白塞氏病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认为与饮食辛辣肥甘、感受湿邪、产后郁热、情绪不遂等因素有关。笔者认为,湿为患在本病的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湿热毒瘀互结是白塞氏病发病的病理基础,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毒瘀互结,虚实夹杂是其病程漫长,病情缠顽,久发频发的重要原因。主要病位在于肝脾,肝热脾湿相互为患, 充斥上下,诸症遂成。而此例属慢性发作,临床症状先后出现.口、眼、生殖器三联征不明显,但结核茵素试验弱阳性,球蛋白增高,有早期肾功能改变,故可予以诊断。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