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马贵同教授治疗胃癌术后经验介绍 |
作者:田芸,指… 文章来源: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18 11:08:0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3 针对局部,不忘驱邪 癌肿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通常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本虚标实之病证。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整个机体的抗病能力,而且也不能忽视局部病灶的消除。病灶的消除或控制可以改善全身状况,而全身状况的好转及抗病能力的增强又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与转移。故而马教授指出中医学的整体观对胃癌术后的治疗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使肿瘤已经切除,局部通常仍然有残胃炎、吻合口炎等发生。从胃镜下表现来看,残胃组织及吻合口黏膜充血、水肿,甚则瘀斑、糜烂,按中医辨证是热毒蕴结、瘀血凝滞的表现,是局部存在着瘀血、痰结、热毒等种种病邪。因此,治疗时就不能仅强调“补中” ,而必须针对局部,不忘驱邪。在治法上祛邪多用活血化瘀、行气解郁、清热解毒、除湿化痰等。 现代研究证实,癌症病人的血液中往往存在着癌细胞或微小癌栓,在随血液流动时,不易附壁着床生长。当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微循环功能障碍时,瘀血停滞,这样癌细胞就易着床生长。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就提出,腹腔内的肿瘤与血瘀有关,为现代肿瘤治疗中提倡用活血化瘀法提供了理论依据。马教授基于以上认识,临床上对于有瘀者酌加丹参、莪术、赤芍、红花、桃仁等。但强调攻邪祛毒不可过于猛烈,过则正气耗伤。服用活血化瘀药物而有出血倾向者,可与茜草、三七等同用,以达到活血止血的目的。同时配合化疗药物治疗,具有抗凝抑瘤、改善微循环以及抗转移的作用。 消化道疾病患者,脾胃功能较差,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浊与瘀血为伍,朱丹溪谓“痰夹瘀血,遂成巢囊” , 在癌症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马教授临床上对有痰结者常用半夏、胆南星、茯苓、猪苓等化痰导浊之药,不仅能清除病理垃圾,深捣癌瘤巢穴,有的还可直接杀伤和抑制癌细胞,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许多胃癌术后患者由于器官结构的改变多出现嘈杂、吞酸、灼热、烧心等症状,结合胃镜下红、肿、瘀的表现,一般认为这些表现均属热象,治当清热解毒。常选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夏枯草等。药理研究证明,上述清热解毒药能促使细胞分化,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临床广为使用。而马教授主张用药不可过分寒凉,以免伤胃,治疗不易收效。强调临证仍应以辨证论治为法,即便是烧心,也有部分是寒性的,若有虚寒之苔脉表现,则用温热药为主治疗,但投参、芪、姜、桂无妨,不可囿于“清”之一法。 总之,马教授在治疗胃癌术后患者的过程中提倡整体观及辨证论治。总原则是扶正驱邪,并根据辨证考量正虚邪实之孰轻孰重而有所侧重,强调顾护正气为主。就患者个体辨证,多为全身属虚,局部属实。就病程进展辨证,多为术前属实,术后属虚。如术后、化疗后往往正虚为甚、湿(或湿热)甚,此时应当扶正为重以恢复胃气,祛湿化痰(或清化),绝不应只用药治疗癌瘤。待胃气来复,湿浊去除后,再予扶正祛癌瘤同时并进。另外,辨证用药时既要符合辨证要求,又尽可能根据药理研究,选用具有抗癌作用的药物,如猪苓、莪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藤梨根、八月札、薏苡仁等。 4 病案举例 冯某,女。76岁,2006年5月29 El初诊。患者半年前行胃窦部管状腺癌手术,术后未行放、化疗,自诉白细胞偏低。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史。头晕、汗出、乏力明显,纳欠佳,不胀,大便每天2次、尚成形、偶溏,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查血WBC 3.0×10’/L。证属脾胃虚弱,痰阻血瘀。治拟健脾益气,化痰活血。处方:黄芪、莪术、枳壳各15 g,党参、白术、猪苓、防风、碧桃干、焦山楂、炙鸡内金各12 g,半夏、陈皮、红花、木香各10g,丹参、八月札、藤梨根、山药各30 g,砂仁(后下)6 g。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纳稍增,头晕减,仍汗出,胃不胀,大便可,舌质紫、苔薄白,脉弦细。守方黄芪加大剂量为30g,另加薏苡仁15g。再服14剂。三诊:症情大减,间有不适.纳可,大便正常,舌边暗紫、苔薄,脉弦细。查血WBC 3.5 X 109/L。前方去碧桃干、防风、红花,加茜草30g,菝葜15g。续服14剂,以继前功。药后病情稳定,进一步随访中。 按:胃癌多正虚邪实,术后当以正虚为主。本例患者所诉主症皆为脾胃气虚之表现,查其舌脉,则有瘀血内结。瘀久而热毒渐生,阻碍气机的流通。故方中以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益气;八月札、藤梨根、丹参、红花、莪术清热活血;枳壳、砂仁、木香、陈皮理气畅中;鸡内金、山楂消积导滞。扶正佐以攻邪,相辅相成.做到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清而不寒、行而不散,取得显著疗效。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