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蔡小荪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介绍
作者:王隆卉,…  文章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25 17:34:16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蔡小荪教授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妇科主任医师,首届全国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专家。从事妇科临床、教学60余年,学验俱丰,擅治疑难杂病。笔者有幸随师侍诊,仅将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介绍如下。

1 基本病机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周期性出血即“体内出血”,属中医学离经之血,此血及脱落之内膜不能排出体外或及时吸收化解,即成瘀血,故瘀血是本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造成血瘀的原因及血瘀形成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蔡教授认为致病有三大原因:一是经期产后房事不节,败精浊血混为一体;二是人流、剖腹产术后,损伤冲任及胞宫,瘀血留滞胞络、胞宫;三是邪毒侵袭稽留不去,致寒热湿瘀阻。血瘀能与多种病理机制发生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临证必须随症应变。

2 治疗法则

蔡教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辨证以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者为多数,正如《血证论》中指出: “瘀之为病,总是气与血交结而成,须破血行气以推除之。”治疗以活血祛瘀,疏肝散结,可以使瘀血得化,癜瘕缩小;气血流畅,痛经减轻;冲任调和,摄精成孕;能改善子宫微循环,促进血肿、包块吸收,促进异位内膜病灶周围的血液循环,抑制异位内膜的增生、分泌和出血,吸收和消散异位内膜及结节粘连,修复因组织纤维化而引起的瘢痕,从而改善和消除临床症状和体征。治则遵循经行期间须控制症状,经净以后以消除病灶之原则。

子宫内膜异位症往往与盆腔及内生殖器各种炎症掺杂互见,炎症可加重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临床表现,而子宫内膜异位症能使周围组织发生局部脓肿、粘连,以致炎症加重。因此,治疗不应局限于痛经、崩漏、瘢瘕等范畴,对兼有湿热或热结患者,加用大剂清热解毒、利湿导滞之品。人体的内分泌功能活动具有较强的季节倾向,气候剧变常可出现症状反复。痛经者对寒冷敏感,冬季症状发作频而剧;血崩者对热的反应明显,每至夏季则症状加重,这正是中医学所谓“寒则凝滞” 、“热则流散”之故。因此在治疗上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同中辨异” 、“动中应变” ,才能提高疗效。

3 临证经验

依据历代医家治疗血瘕、瘢结的经验,蔡教授主张“求因为主,止血为辅” , “治病必求于本”。以通因通用,化瘀散结为大法,并注意到整体辨证,结合病因治疗,以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生理功能。研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基本方,介绍如下。

内异I方:炒当归、川牛膝、赤芍、制香附、五灵脂各lOg,川芎、制没药各6g,丹参、延胡索蒲黄(包)各12g,血竭3g。当归川芎辛香走散,养血调经止痛;赤芍清瘀活血止痛;丹参祛瘀生新;川牛膝引血下行;制香附理气调经止痛;延胡索、制没药活血散瘀,理气止痛;蒲黄五灵脂通利血脉,行瘀止痛;血竭散瘀生新,活血止痛。

内异Ⅱ方:炒当归生地黄、制香附、大黄炭、丹参、自芍各lOg,蒲黄(包)30g,花蕊石20g,震灵丹12g,三七2g。本方当归丹参祛瘀生新;香附理气调经,以助化瘀;蒲黄、花蕊石化瘀止血;大黄炭凉血泻火,祛瘀止血;三七化瘀定痛止血;生地黄、白芍凉血养血;震灵丹化瘀定痛,镇摄止血。

内异Ⅲ方:茯苓、莪术各12g,桂枝3g,赤芍、牡丹皮桃仁各lOg,皂角刺30g,石见穿20g,穿山甲(炮)9g,水蛭6g。本方为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瘀阻,下瘢块;皂角刺溃肿散结;石见穿活血消肿;穿山甲散血通络,消肿排脓;莪术行气破血,消积散结;水蛭凿恶血,破瘀散结。

然基本方不能通治所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还须按患者的秉赋差异、受邪性质、病机转归、症状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对体虚邪实者,如气虚阴亏者,可以攻补兼施,扶正散结,加用滋阴和补气之剂,以宗前人“养正积自除”之法;寒凝血瘀者,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剧烈腹痛,用经痛方加重温经散寒之剂,痛势多能缓解。

4 病案举例

徐某,女,31岁,医生,2003年8月14日初诊。主诉:经量过多1年。结婚6年,2002年行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剥离术。月经:7~15/21~25天,末次月经8月13日。曾服丹那唑。此次经痛较剧,量多如注,舌质嫩红,脉细略数。证属宿瘀未清,治拟化瘀调经。处方:炒当归生地黄、制香附、赤芍白芍各10g,延胡索12g,丹参川芎各6g,生蒲黄(包)20g,败酱草30g,桂枝2.5g,血竭3g。5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2003年8月18日二诊:腹痛较剧,月经量多,近日略减,舌质嫩红、中根腻微黄,脉细略数。处方:炒党参黄芪、炒怀牛膝、花蕊石各12g,炒当归赤芍、自芍、制香附、大黄炭各lOg,蒲黄(包)20g,三七2g。3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药后经净,再拟化瘀散结。循环调治3周期,月事准期,经量正常,腹痛减轻。

按:临床治崩, 多遵循明·方约之提出的塞流、澄源、复旧之大法。若遇暴崩久漏之际,则宜急取治标止血治则。蔡教授认为,本症之崩漏,乃因瘀血停滞, 阻于经脉,新血不得循环所致。故治疗当谨守病机,通因通用,以化瘀澄源为主,非单纯固涩止血所能奏效,否则适得其反,愈止愈多,腹痛更甚。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归经,则出血不止。非攻不为效。选方用药不用炭剂止血,惯用自拟内异Ⅱ方。以四物汤为基础,选用当归川芎生地黄、赤芍牛膝丹参、蒲黄、花蕊石、制香附、延胡索、血竭。方中生蒲黄常需据症情超量用之,多则30—60g。蒲黄本入血分,以清香之气,兼行气血,故能导瘀结而治气血凝滞之痛,且善化瘀止血,对本症经量多兼痛经者配合花蕊石、血竭尤为适宜。《景岳全书》云:“当归气辛而动,味辛温,故欲其静者,当避之” 、 “川芎味辛温,活血行气” ,临床上对于经量多者,此二药一般多弃之不用。蔡教授则反其道而行之,当归常量,川芎减量,取其祛瘀生新之功,也是正治反治法则的灵活运用。经净之后,遂取复旧之法,重在益气止血之品调理,巩固其本。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