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刘庆思教授治疗骨质疏松症经验介绍 |
作者:刘海全 陈… 文章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8-6 16:34:55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刘庆思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心主任。刘教授在继承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数十年的实验以及临床经验,创立了多虚多瘀理论,临床以补肾健脾、活血化瘀法治疗骨质疏松症,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刘庆思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刘教授认为,骨质疏松症的病位在肾、脾、经络,其发病与肾虚、脾虚和血瘀有关,以肾虚为主。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主生殖繁衍;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主生长发育。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藏精,精化髓,骨赖髓以充养,故日“肾主骨”。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肾中精气依赖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脾与肾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脾肾俱虚,则先天、后天之精气均匮乏,无以滋养周身脏器,进而可致骨骼失养,骨骼脆弱无力,终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肾气虚,机体功能衰退,一方面气虚无以生津化血,另一方面气虚又可导致血行无力,使经络不通,气血不畅,导致血瘀形成。血瘀则气血周行不畅,营养物质不能濡养脏腑,引起脾肾俱虚而加重症状。 2 治疗强调“三个理论” 、 “三个观点” 、 “三个部位”及“三多病机” 2.1 三个理论① 肾主骨理论: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主骨生髓,与生殖、内分泌、性腺系统密切相关,肾的生理作用与骨的旺、盛、平、衰有极大的相关性。“骨痿”其标在骨,其本在肾。②脾肾相关论:脾为“后天之本” ,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散精,上输于肺,下归于肾,脾肾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常有“脾肾同病”之说。脾肾虚弱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变化。③ 血瘀论:骨质疏松症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经气不利,影响气血运行,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此出现疼痛、功能障碍。血瘀可致气血运行障碍,营养物质不能濡养脏腑,引起脾肾俱虚而加重症状。 2.2 三个观点①辨证观: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治除了重点辨别肾虚、脾虚、血瘀等以外,还要结合疾病出现的其它兼症进行辨证论治。②整体观: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不但要针对骨骼局部,还要考虑到病人全身情况的变化。③平衡观: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目的是调整机体内环境,使之达到新的平衡,以恢复机体的正常机能。 2.3 三个部位根据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观念,认为骨质疏松症的病变主要部位在肾、脾、经络,其次在肝、气血。 2.4 三多病机骨质疏松症的病机特点可概括为多虚、多瘀、多脏器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本病涉及肾、肝、脾等多个脏器,本因在肾虚,继而见于肝肾、脾肾俱虚;多虚而致气血虚弱,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于脏器及骨的脉道之内,脏器及骨失于气血濡养而发为本病。 3 验方介绍 通过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分析,刘庆思教授提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原则为“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 ,并根据该治则拟定出中药复方骨康。本方以补骨脂补肾助阳壮骨为君药;辅之淫羊藿、熟地黄、白芍补肾益精为臣药,此乃“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和“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同时配以黄芪补中益气,丹参、当归活血通络,共为佐药,此既培补后天生化之源以充肾精,又达到补中寓通,补而不滞的目的。在临床应用中又可根据证型不同而做适当加减,肾阳虚型加杜仲、狗脊、巴戟天等补肾壮阳之品;脾肾两虚型加用白术、山药等补气健脾药物;肝肾阴虚型加枸杞子、鳖甲等补阴之品;气滞血瘀型则适当加红花、自然铜等活血化瘀药物。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及动物试验,证明该方具有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骨矿含量、改善骨的结构、提高骨的生物力学性能、降低骨折发生率的作用。其治疗机理主要是调节机体内在平衡,调动机体功能,全面促进多系统机能的恢复,从而达到阴阳平衡。 目前,针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疗效评价已经不单只停留在既往骨密度水平的改善方面,更多地注重对骨质量和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针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刘庆思教授提出了治疗过程之中以及治疗后的综合运动疗法方案,通过运动增加肌肉对骨组织的应力,改善肌肉和骨骼局部的血液微循环,使骨量增加。并且,肌肉运动产生持续的应力作用,有利于骨质量的改善,通过运动,还可以加强患者的自身协调性,减少跌仆发生率,降低了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进而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水平。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