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白兆芝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作者:王健 指…  文章来源:中医杂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20 9:56:05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山西中医学院白兆芝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在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中医内科疑难病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白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整理如下。

1 谨守病机,尤重病机转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变薄,黏膜肌层增厚等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炎症疾患。临床表现为上腹部胀满、疼痛,或胃中有嘈杂感,食欲下降,消瘦乏力等,属于中医学“胃痞”、“胃痛”、“嘈杂”范畴。白老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系统分析归纳其基本病机,认为其病机多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气虚或脾胃阴虚,标实多为气滞、血瘀、痰湿(浊)为患。脾胃虚弱是CAG 的病理基础,胃气阻滞是CAG的主要病理变化,胃络瘀阻贯穿于CAG病变全过程。其在病机上每可转化,形成多种复合病机。CAG的病机转化大体有如下4个方面:一是虚实转化。在疾病早期以实为主,随着病情发展,脾胃之气受损,气血生化乏源,脾胃之气衰惫,阴阳耗损而由实转虚。在气虚的基础上又容易导致食滞、痰阻、瘀血内停,即因虚致实。二是由气及血。胃病日久,久病入络,或由气虚、气滞或痰阻致血行不畅,出现血分瘀阻之象。三是寒热转化。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当人进入衰老阶段,胃之气血皆少,从而变得较为“娇嫩”,感受寒邪郁久可以化热,热证过用寒凉之品,可转为寒证,故常见寒热错杂之候。此外,气郁、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又多可化热,化热后进一步发展又可伤阴。四是波及其他脏腑。“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脾胃论》),胃发生病变,常可涉及脾、肝、胆等脏腑。脾胃同居中焦,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肝主疏泄,调节脾胃气机,若疏泄无权,肝气横逆,或胆失疏泄,气机阻滞不畅,皆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2 辨治经验

2.1 调和脾胃,益气健脾为先
白老师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治疗CAG时,应通过调整患者的机体状况,全面调节身体内环境的平衡,调动内在抗病力而达到治疗目的。由于CAG日久不愈,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中气不足,故见脘痞不舒或胃痛隐隐,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等脾胃虚弱的症状,故从调和脾胃入手,益气健脾,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运行正常,人的抵抗力增强,患者可以较快痊愈。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化裁,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甘草益气健脾醒胃。

2.2 理气和胃,调理气机为要

胃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胃以通降为顺。无论外感内伤,均可使胃腑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常见脘腹痞满,嗳气,纳少,大便干结或稀薄。因此,理气和胃是其基本治则,调理脾胃气机贯穿于整个CAG 的治疗中。脾胃有病,常影响肝胆。气滞日久可致肝胃郁热,出现脘痞胀痛、泛酸、嘈杂或肝热夹胆火上乘等症,临证选用化肝煎为主方治疗。胃腑多实多热,进一步化火伤阴,方用一贯煎养阴益胃。选用理气药时,遵叶天士“忌刚用柔”之旨,切忌过于辛香温燥之品,以免更加耗损胃阴。气滞痰阻,加半夏陈皮茯苓和降胃气,理气化痰;气机阻滞,血行瘀滞,胃络瘀阻,加丹参、莪术活血化瘀;若腑气不通者,可加入瓜蒌、莱菔子通腑导滞。无论行气还是活血,谨遵吴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则,用药平和,做到行气莫耗气,活血勿破血。

2.3 活血化瘀,虚实标本兼顾

脾胃气虚或脾胃阴虚乃CAG 的基本病机,脾胃虚弱,日久气血推动无力,则血滞胃络而成瘀,临床可见胃脘痞满,甚至疼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等血瘀之征,此乃病之标。常在健脾益气、滋养胃阴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莪术、三七五灵脂等,以标本虚实兼顾。白老师自拟健脾消痞汤健脾益气,和胃化痰,活血解毒。用于脾胃虚弱兼有气滞痰瘀阻滞者。药用:黄芪18g,太子参15g,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9g,丹参15g,莪术10g,砂仁6g,木香10g,白芍12g,浙贝母15g,鸡内金15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6g,生姜3片。自拟养胃消痞汤养胃和中,化痰消痞,活血解毒。用于胃阴亏虚兼有气滞痰瘀阻滞者。药用:太子参15g,麦冬15g,百合30g,乌药10g,白芍12g,丹参15g,莪术10g,黄连6g,陈皮10g,佛手10g,浙贝母15g,鸡内金15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6g,生姜3片。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