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利湿通阳治自汗
作者:林中 广西…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25 0:46:49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张某,女,34岁,公司职员。于2004年11月初诊。近二月全身出汗不止,以上半身为多,汗冷而黏,有汗气味,伴背心冷痛,四肢不温,脘腹胀满,纳佳便常,小便短黄,口苦,舌苔薄白而腻,脉濡细。

  参阅前方,均为参附及桂附等温阳之剂。全身自汗、冷汗,可见于阳虚,而汗黏、有汗气味,则非阳虚,乃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胶结熏蒸所致;背心冷痛,四肢不温,可见于阳虚,而胃阳阻遏,经输之气不通亦可出现背心冷痛。四肢不温兼有口苦,小便短黄,则非阳虚,显系湿郁气机而令阳气不能布达之故;脘腹胀满,可见于阳(脾)虚,若与舌脉相参,乃湿阻中焦所然。

  本例鉴别要点,在于汗黏、有气味与小便清利与否,参合舌脉,泾渭分明。阳虚证当可排出,应属湿遏阳郁、湿热胶结熏蒸之自汗无疑。无怪乎温阳之剂屡服无功,反致热积于胃,湿热熏蒸更甚,故汗出不止。

  法当利湿通阳,方选三仁汤加黄芩

  处方:杏仁9克,白蔻仁9克,半夏9克,厚朴9克,竹叶9克,黄芩9克,白通草6克,滑石15克,薏苡仁10克。每日1剂。

  复诊:服3剂药后,口苦、冷汗均减少,四肢略温,但小便仍黄而短,苔脉如前。守方加茵陈10克,连服5剂。

  三诊:药后自汗大减,汗气味较淡薄,小便淡黄见长,四肢转温,乃阳气渐通,湿热渐清之兆。惟腹胀,舌苔薄白,脉缓。守方加大腹皮10克,连服5剂,诸症悉除。再续服3剂而愈。

  按  本案自汗属湿热所致之里、实证。不过,一般以头汗及颈而还者为常见,而致全身出汗者为少见。叶香岩《外感湿热篇》中有句名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验之临床,诚非虚言。利湿通阳法,本为专治湿热而设。盖湿为阴邪,黏滞重着,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湿与热合,胶结难解,令阳气郁闭不达,必见肢厥等,即宜用此法。

  而自汗用此法治疗则鲜见。故为医者要善于通常达变,善于审证求因。故仿河间之分消宣化,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霾湿浊之气既消,则热邪自透,阳气得通,四肢自温,湿热得清,汗出自止。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