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国医大师王绵之治疗脑病用药特点
作者:樊永平  文章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8-4 17:03:34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笔者老师王绵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是我国方剂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国医大师。老师精研经旨,注重实践,在70年的临床生涯中始终在“悟”字上下功夫,虽自称杂家,但其深厚的学养、圆机活法的功力体现在每一张处方上,从老师治疗脑病的经验中也可见一斑。本文所述的病不是一般的功能性脑病,如头痛、头晕,而是指西医诊断明确、目前尚没有好的治疗方法的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后遗症、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脑肿瘤、帕金森病、癫痫、运动神经元病、橄榄桥小脑萎缩、脑外伤后遗症、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等等,老师对这些疾病的辨证论治有独到之处,本人侍诊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对脑结构、生理、病理的认识

老师认为,在结构上:脑为髓海。《灵枢·经脉》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主骨生髓,髓汇于脑为髓海。《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髓者,皆属于脑”。所以,脑由肾所生之髓汇聚而成。同时,脑靠五脏六腑精气上注充养才能完成生理功能,如《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将视觉的生成、变化与脑紧密联系起来,脑之精源于五脏六腑。故脑为元神之府,需要气、血的滋养。气血充足,神清目明;脑也离不开髓之充养,《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老师认为,虽然在《黄帝内经》时代没有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直至明代李时珍、清代王清任才提出脑是灵性、记性所在,但是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记载“头者,精明之府”,精明二字指出元神的功能,所以在中医学中,心脑同主神明。病理上,由于髓海不足、气血不荣使元神失养而出现各种症状,如《灵枢·口问》中“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中“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均是说明脑失所养而出现的各种症状。

脑病的病机特点

脑藏元神,为清虚之地,元神依靠精、气、血充养。怕寒怕热,寒则伤髓易头痛,热则扰神便神昏;寒从何来,《素问·奇病论》指出:“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热从内生,或大怒血瘀,心肝火炎,或阳明腑实,邪热内干神明;后世温病学中浊邪害清,清窍被蒙,多见于痰湿、痰热、湿热;瘀血阻于脑络,气血失养,易致头痛头晕。肝之疏泄助脾之升清以荣脑,然疏泄太过则肝阳上亢,每可挟痰化风,内乱起矣。所以,老师认为,脑病的病机特点易虚易实,虚证多系精、气、血不足,实证多表现为痰、火、血瘀、阳亢;从脏腑关系而言,虚多与肾脾有关,实则与心肝胃关系密切。

脑病的治法用药特色

老师治疗脑病常用补肾、益气、养血活血、理气化痰等治法。其用药特色如下:补肾常用生地黄、熟地黄、怀牛膝肉苁蓉、炒杜仲、桑寄生、天冬麦冬枸杞子、鹿角霜、鹿角胶等,平补温补,补而不燥,盖肾是水火之脏,两水涵一火,虽曰水火之宅,实偏阴,所以即是补肾阴药物也是偏温,旨在燮理阴阳水火之关系,但温药补肾易挑动命门相火,故常配牡丹皮防止相火上炎,用砂仁防止熟地黄等补肾碍胃,影响脾胃运化。

补气用四君,四君健脾益气,老师尤其喜用生黄芪,盖生黄芪补而升,补脾肺之气,有升清荣脑之意,常配川芎,川芎为血中气药,“上行巅顶,下达血海”,此处取其上行的特点,两药相合有补气行气活血的作用,使脑气之虚得补,脑络之郁能达,气血运行通畅,脑之元神得养;然升清切忌过度,过度每致化火助阳生风,血压高者、阳热体质者不宜,如欲使用,可配合怀牛膝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引血引火下行,磁石重镇补肾益精,两药既补肝肾治脑髓之虚,又利用其下行特性防止生黄芪川芎升发太过。四药结合,气血精兼补,气行血活,脑之元神自然恢复正常功能,这是老师治疗脑病的深邃思想所在,是老师组方配伍的神来之笔。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