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杨牧祥脂肝泰方化解痰瘀互结 |
作者:于文涛 聂…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8-9 17:54:01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病案举隅 梁某,男,46岁,已婚,河北省石家庄市人,2001年9月23日初诊。主诉胁肋胀而不适,时作刺痛,伴倦怠乏力半年余,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涩。20天前体检时血脂检查:甘油三酯3.7mmol/L,总胆固醇7.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6.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mmol/L。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6U/L,天门冬氨酸转移酶36U/L,总胆红素19μmol/L。B超检查:肝脏轻度肿大,表面光滑,肝实质回声近场增强,远场衰减,肝内小血管显示欠清,脾脏不大。提示:脂肪肝(中度)。 中医诊断:胁痛,证属肝郁脾虚,痰瘀阻络,西医诊断:高脂血症、脂肪肝。治以疏肝健脾,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方药:茵陈15克,郁金10克,柴胡10克,炙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泽泻10克,丹参15克,生大黄10克,生山楂15克,枳实10克,制首乌15克,赤芍15克,虎杖30克,红花10克。共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饭后两小时温服。 二诊:2001年10月7日,患者体倦乏力减轻,仍有胁肋胀痛、刺痛,偶有口苦,舌质暗红,苔白略腻,脉弦。上方减红花、赤芍,加青皮10克,黄芩10克,龙胆草10克,继续服用14剂。 三诊:2001年10月21日,患者体倦乏力明显减轻,口苦、胁肋刺痛消失,仍胁肋胀痛,舌质淡红而暗,苔白,脉弦。处方:茵陈15克,郁金10克,柴胡10克,炙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泽泻10克,丹参15克,生大黄10克,生山楂15克,枳实10克,制首乌15克,虎杖3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绞股蓝15克。继续服用14剂。 四诊:2001年11月4日,患者无明显胁肋疼痛,偶有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继续服用上方14剂,巩固疗效。 五诊:2011年11月18日,患者无明显不适,舌质淡红,苔白,脉略弦。各项指标趋于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达到临床控制标准。嘱低脂饮食、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按 结合病史得知,本例患者由于情志不遂,肝气不疏,木旺克土,脾失健运,酿生痰湿,阻滞肝络,气血不畅,形成本病。肝气不疏,瘀血阻滞,故见胁肋胀痛;脾气亏虚,脾失健运,故见倦怠乏力;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涩,为痰瘀互结之象,故治以疏肝健脾,活血祛瘀,化痰通络,采用脂肝泰方,疏肝健脾、消痰化瘀,加赤芍、红花、虎杖,增加活血化瘀之力。二诊脾虚减轻,由于患者肝郁日久化火,故减红花、赤芍,加青皮、黄芩、龙胆草,疏肝理气,清泻肝火。三诊患者肝火已消,故去黄芩、龙胆草,加陈皮、绞股蓝,理气调肝,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绞股蓝、虎杖等药物具有显著降低血脂、调节肝功能作用。以基础方加减治疗约2月,血脂和肝功能明显改善。由于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形成与日常不良的生活习惯、情绪波动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病情好转后,还需注意低脂饮食、调节情志,防止病情反复。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