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化瘀和滞治糜烂性胃炎
作者:张美英 天…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9-26 12:04:21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糜烂性胃炎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一种特殊表现类型,是成人常见病、多发病,且大多病程缠绵难愈,属中医内科“胃脘痛”、“嘈杂”范围。陈宝贵教授认为糜烂性胃炎病因病机主要为“久病入络”而成。由于久病胃痛,反复发作,气机不利,伤及胃络,血瘀阻滞,不通则病而致。症见胃痛拒按,痛处不移,宛如针刺,夜间尤著,或彻胸背,呕血便血。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象弦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选失笑散合金铃子散配伍加减,药用川楝子、元胡索、丹参五灵脂、生蒲黄赤芍木香、佛手、制没药、制乳香、甘草等药加减。举病例如下:

  赵某,男,56岁,2010年8月23日就诊。患者主诉间断胃脘部疼痛不适1年。

  患者于1年前因情绪急躁后出现胃脘部胀痛不适,之后1年来以胃脘部疼痛为主,偶有泛酸,胸闷。舌暗,苔白,脉稍弦。查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既往冠心病病史2年。

  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辨证为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处方: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川楝子10克,白及15克,枳壳10克,檀香10克,丹参20克,葛根20克,茯苓15克,佛手10克,香元10克,元胡10克,海螵蛸15克,甘草10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二诊:药后症状明显好转,偶觉胃脘胀满,舌脉改善。上方加砂仁6克。又服7剂。

  三诊:药后症状大减,原方续进14剂后痊愈,未复发。

  按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初病在经属气,以胀为主;病久入络在血,以痛为主;气为血之帅,气滞日久,血行势必不利,而致气滞血瘀,即叶天士所谓:“胃痛久而屡发,必有痰凝聚瘀。”瘀血成因,主要有四:脾胃亏虚日久,气虚无以运血,血行迟滞,胃络痹阻,形成气虚血瘀;肝郁不舒,气机不畅,疏泄失职,导致气滞血瘀;脾胃虚寒,血失温运,寒则血凝;胃阴不足,血失濡润,而致阴虚血瘀。治疗时应根据胃以通为补的特点,采用化瘀通络法。脾胃之病易伤气及血,病久而致血瘀。白及一味,其性味苦甘,入肺胃经,过血分,富有黏性,止血消肿,敛疮生肌。不仅能止血散瘀,通络缓痛,且能改善胃脘胀、痛、嘈杂等诸症,促进胃黏膜溃疡之愈合,常被选为保护胃黏膜止痛之上品。若有出血,常用云南白药内服以止痛止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