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王三虎:治疗胃癌的常与变 |
作者:周 婷 广…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9-29 15:14:26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证型之变 脾胃虚弱,痰浊内阻 王三虎认为临床上往往常中有变,变中有常,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能拘泥固执。治疗胃癌不可能一成不变,以一方而走天下。寒热胶结虽是常见,但胃癌术后症状复杂多变,脾胃虚弱、湿滞脾胃等原因导致胃失和降而致病也可见,此型约占胃癌的十分之一强。 柯某,女,41岁,胃癌术后半年于2009年12月22日初诊。自述化疗5次,难以承受其副反应而求诊中医。 刻诊:面色微黄,少气乏力,偶胃脘隐痛,眠少,食少,大便干,舌红苔白厚,脉弦滑。中医诊断:胃反,辨证属脾胃虚弱,痰浊内阻,方用六君子汤。 组方:红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2克,陈皮10克。4剂,水煎服。安替可胶囊,24粒,每日3次,每次2粒。 2010年1月9日第3诊:病情平稳,舌红,苔仍白厚,脉弦滑。在原方基础上加何首乌30克,冬凌草30克,乌贼骨15克,浙贝母12克,土贝母15克。15剂,水煎服。平消片1瓶,每日3次,每次6片。 2011年2月20日第43诊:1年来坚持用药,生活如常人,两次复查胃镜、B超及肿瘤标志物,均未见复发转移。近来偶然出现头晕耳鸣,头中空痛,不耐烦劳,白细胞2.0×109/L,舌淡红,脉数。辨证:肝肾亏虚,元气亏损,方用二至丸加味。 组方:旱莲草12克,骨碎补30克,磁石20克,天麻12克,白芍12克,菊花10克,枸杞子12克,红参12克,蔓荆子12克,葛根20克。贞芪扶正胶囊60粒,每日3次,每次4粒。 2011年4月10日第49诊:上症逐渐消退,白细胞恢复正常。近日咽痛,咳嗽,无痰,口干,食欲减退,舌红,苔少,脉数。症属肺胃阴虚,方用麦门冬汤加味。 组方:麦冬12克,党参12克,半夏15克,川贝母10克,牛蒡子12克,玄参12克,桔梗10克,甘草10克,乌贼骨12克,浙贝母12克。5剂,水煎服。 按:初诊的六君子汤是辨其为脾胃虚弱、痰浊内阻而用方,第3诊加胃癌辨病用药冬凌草、乌贼骨、浙贝母、土贝母,合用安替可胶囊、平消片则是病证结合。到第43诊之时,已是“久病必及于肾”,肝肾亏虚,元气受损,王三虎肝肾并补,方更二至丸加味,以治疗阴虚之热,以骨碎补、磁石专通耳窍,配合贞芪扶正胶囊以减少汤药用量,以达“长治久安”之效。最后患者胃部症状基本消退,出现以肺胃阴虚为主的症状,予患者经方麦门冬汤加味,就体现了他“燥湿相混治癌论”的思想。 湿阻中焦,气机不畅 王三虎在临床也遇到湿阻中焦,气机不畅证,经年不变,用药有效。此型约占胃癌的十分之一弱。 韦某,男,胃癌术后9个月于2007年10月31日初诊。行化疗6次,为减轻化疗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而求诊于中医。 刻诊:脐周隐痛,胃脘隐痛,食可,大便可,小便正常,舌苔白厚,脉滑。肝功不正常(不详)。中医诊断:胃反,辨证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方用平胃散。 组方:苍术12克,厚朴12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半夏15克,红参10克,枳实12克,竹茹12克,桂枝12克,元胡20克,砂仁6克,炙甘草6克。7剂,水煎服。该方药性平和,患者坚持就诊服药,病情好转稳定,中间偶有病情反复,仍以平胃散为主方加减,并间或佐以安替可胶囊、平消片或复方斑蝥胶囊。 2013年6月10日复诊:脐周及胃脘隐痛基本消失,舌淡红苔薄黄,脉滑。辨证湿减而偏热,效取清热利湿和胃,更方黄连解毒汤加减。 组方:炒栀子12克,石见穿30克,黄连5克,黄芩12克,干姜3克,党参12克,冬凌草30克,蒲公英30克,连翘15克,神曲12克。7剂,水煎服。 按:王三虎认为胃癌术后症状复杂多变,应该是辨病前提下的辨证论治,做到常中有变,变中有常;不离于癌,不拘泥于癌;不离于胃,不拘泥于胃。本案根据其初诊症状,辨证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故用平胃散化湿和胃,调畅气机,此为他一向推崇的“在辨病的前提下辨证”观点。 患者初诊用药见效,效不更方,一直坚持用药,后湿减而偏热,他又以栀子、黄连、黄芩、蒲公英、连翘等药清热利湿,神曲和胃;冬凌草、石见穿是辨病用药,为其治疗胃癌的经验用药,清热解毒抗癌,功不可没。就诊5年多,虽无贵重离奇之药,但因立足于患者的主诉,既解决了患者的主观不适,客观上又起到了调阴阳气血,和五脏六腑,从而防治转移复发的作用。 王三虎主张,虽然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但中医也讲究辨病论治,准确地辨病,包括寻找病因、抓住病机、明确诊断、了解病情的轻重程度、探索针对性的方药、掌握疾病的病程转归及预后,才能掌握主动权,整体把握疾病发展的规律。正是对这一观点的坚信,才能在处理胃癌的常证与变证乃至其他病症时游刃有余,方平药微而效宏。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且借鉴的最重要的东西吧。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