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吐血治验:清胃泻火 补齐摄血
作者:袁长津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1-19 15:11:2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吐血是血从胃中经口吐出或呕出。常夹有饮食残渣。多因胃中积热,或肝火犯胃,而损伤脉络所致。有部分因为中气虚损,血失统摄而致吐血。另外,某些急性热病出现热伤营血证时,亦可出现吐血。

  辨治方药

  胃中积热型

  吐血色红或紫暗,或夹有食物残渣,多伴有脘腹胀满或痛,嗳气或呕逆,口渴或干苦,大便秘结等症,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胃泻火,降气止血。

  基本方药:大黄黄芩、侧柏叶各10克,代赭石、白芍各15克、黄连、法半夏甘草各6克;水煎日服1剂,分3次餐后1小时服。

  方解:方中主以大黄、黄芩黄连,清胃泻火,其中大黄被清代名医唐容川视为泻胃中实火而止吐血的第一要药,《血证论·吐血》称:“大黄一味,能推陈出新,……既速下降之势,又无遗留之邪。”辅以代赭石、半夏降逆止吐和胃气,侧柏叶凉血止血清肝肺;白芍甘草舒肝和胃,养血缓急,共为佐使。

  临床加减:脾气亏虚者,选加党参白术、炮姜、灶心土;阴血虚损者,选加生地黄、阿胶麦冬;肝火旺者,选加山栀子、龙胆草;胸胁疼痛,属气滞者加柴胡枳壳,属血瘀者选加郁金赤芍三七等。

  气虚血亏型

  吐血血色稀淡,体虚乏力,面色白光白,常伴有胃痛隐隐,饥时尤甚,头晕心悸,纳少便溏,或柏油样便等症,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或细。治宜补气摄血,健脾养血。

  基本方药:黄芪仙鹤草各18克,党参白术各12克,当归阿胶(烊化分冲)各10克,陈皮、炮姜、炙甘草各5克。

  方解:方中主以黄芪仙鹤草补气摄血,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辅以阿胶滋阴养血止血;当归补血活血,陈皮理气运脾,共为佐使。

  临床加减:脘腹痛者,选加白芍、元胡等;脘腹有烧灼感者,选加蒲公英、山栀子、左金丸、海螵蛸等;出血不止者,选加侧柏叶、艾叶炭、藕节、白及、花蕊等;便血者,加灶心土、地黄、黄芩炭。余可参考上述胃中积热证基础方加减法。

  此外,急性热病热伤营血,迫血妄行,亦可出现吐血,血色鲜红,斑疹及发热夜盛,神志昏迷,烦躁不安,面红目赤等症,舌质红绛,脉洪大。叶天士《温热论》:“入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基本方药: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生侧柏叶、鲜荷叶、栀子。便秘加生大黄,烦渴加生石膏,呕剧加代赭石,高热神昏加服安宫牛黄丸或注射清开灵。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