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温经化瘀治妇人腹痛 |
作者:刘荔 刘启…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2-21 23:13:31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典型病例 刘某,女,37岁,2012年10月22日初诊。主诉小腹阵发性疼痛反复发作半年。一年前因意外怀孕,在当地诊所取“流产药”口服,服药一周后因流血较多在县医院行清宫术,术后月经如期而来,但月经量明显减少,经色暗,有瘀血块,伴见小腹坠胀疼痛,经前头痛、腰痛,平素畏寒肢冷,体倦乏力,西医按“子宫肌腺病”治疗未见好转,自觉半年来有逐渐加重趋势,求助中医。刻诊如上,小腹坠胀作痛,自觉腹内发凉,腰骶酸楚,伴见心烦、口干苦,但不想喝水,乏力肢凉,食欲一般,睡卧怕风,多梦易惊,二便正常,白带不多。 查见患者形体偏瘦,精神紧张,面白无光泽,四肢欠温,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细,结合体质学,当属阳虚体质。腹痛坠胀、畏风怕凉为气滞寒凝之见症,心烦梦多易惊乃瘀血扰心所致,口干苦但不想喝水乃阳气不足、无力化水生气,依据舌脉症候,辨证为产后胞脉受损,冲任虚衰,气滞血瘀、寒凝络阻。治宜补血行血,活血祛瘀,温经散寒,理气止痛。 处方:当归30克,川芎15克,生蒲黄20克,制五灵脂20克,小茴香15克,干姜15克,肉桂15克,没药10克,延胡索15克,红花15克。每日一剂,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早晚温服,药渣装布袋内,趁热外敷脐下小腹部,每日1次,注意温度,防止烫伤。 另嘱其禁食生冷,少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热水、饮热粥,适当户外运动,以鼓舞身体阳气,增强体质,注意腹部保暖,保持心情舒畅。 2012年11月7日二诊,服药后3天月经来潮,月经量较前增多,月经色暗,夹杂瘀血块,经前头痛、腰腹痛亦略有缓解,5天后经净,患者小腹疼痛减轻,仍感觉乏力明显,懒言懒语不爱动,偶见心慌气短,活动后出凉汗,舌脉同前。此乃旧血去而新血不能速生,依据中医“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亦能行血”之理,加黄芪30克,人参15克,以补气生血、活血助运。 2012年12月3日三诊,上方又服22剂,小腹坠胀疼痛明显减轻,能够正常从事家务劳动,面色、精神较前改善,但又出现睡眠不宁、夜间易惊醒,心烦意乱,追问其因,告知家务纠纷,情绪激动,此乃心肝火旺、虚烦躁扰所致,故于上方又加用珍珠母30克,酸枣仁30克,莲子心10克,以平肝清心、安神定志。同时嘱其放平心态,可采取与人交流、适当运动的方式来缓解心情。 2012年12月28日复诊,小腹疼痛基本消失,月经如期而至,经色暗红,行经5天而净,睡眠改善,偶有心烦,食欲增加,腰骶酸楚亦明显好转,但仍有夜卧怕风、饮食偏凉后小腹部发凉的感觉,观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予上方去酸枣仁、珍珠母,继续巩固治疗。患者连续服药62剂,体重增加3公斤,身体恢复正常,予调理再求孕育。 按:温经活血化瘀汤由王清任《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化裁而来,方中当归倍川芎,在清代吴谦《删补名医方论》中命名为佛手散,原本主治妇人胎前产后诸疾,称其如佛手之神妙,当归、川芎皆为血分之主药,性温味甘而辛,温能和血,甘能补血,辛能散血,施之于气郁血凝之症无不奏效,使瘀血去、新血生,血各所归,诸病愈矣。蒲黄与五灵脂合用,乃《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失笑散,是治疗血瘀作痛的常用方,五灵脂通利血脉、散瘀止痛,蒲黄能行血、止血,二药配用,活血行血,共奏祛瘀止痛、推陈致新之功。另有小茴香辛香走窜,引药下行,直趋下元,助干姜、肉桂温肾散寒,行血活血;没药、延胡索皆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品,临床常相伍为用,治疗血瘀气滞之脘腹疼痛,有去滞止痛之功效。另外,以药渣趁热外敷小腹,发挥药物有效利用率,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小(少)腹痛是女性常见疾病,现代医学的附件炎、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腺病、卵巢疾病、盆腔炎症以及膀胱炎(女性多发病之一)均可列为妇人腹痛。妇人腹痛与痛经有一定的差别,痛经是指月经前后发生的腹痛现象,而妇人腹痛往往是发生在任意时间的腹痛,在月经期间可能加重,一般持续时间较长,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因其病因复杂、病程较长、治疗效果不理想,来诊的病人多为辗转多处就医,因求医心切而表现出精神焦躁,心理压力较大,故生活、心理调节非常重要。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