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刘尚义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5-12 10:27:50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刘尚义 

点此查看中医人网站内的刘 教授的相关医案文献


刘尚义于1942年出生在贵州大方县,主任医师,也是一名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国医大师,还获得过“贵州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特别贡献奖”、“贵州杰出人才奖”等荣誉称号。

刘尚义出生时,家里比较穷,他非常懂得读书的重要性,也喜欢读书,更想当一名医生。他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贵阳医学院,学习祖国医学,在这里他全面、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知识。

在大学里,他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因为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医学著作,也正因为精读了这些中医书籍,刘尚义后来的行医之路就有非常扎实的根基。

刘尚义追随贵州名医,葛氏疡科第七代传人赵韵芬多年。直到1968年,刘尚义被分配到金沙县石场区卫生院工作。在刘尚义下乡前,赵韵芬将自己祖传的疡科绝技传授给了他,还叮嘱他一定要尽心尽力为老百姓看病。

到了乡下,刘尚义感受到了偏远山区的困难,交通不方便,有些家庭连吃穿都成问题,更何况求医看病了。刘尚义开始领会了赵老的良苦用心,在这个山区,赵韵芬的秘技经常能给他不一样的启发。

在这缺医少药的偏远地方,刘尚义背下的书本理论知识很难有用武之地,有时候翻遍药房也凑不齐一张完整的方子,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新的路子。

有一次,有一位老乡抱着一个孩子来向刘尚义求救,经过诊断,这个孩子患了中毒性肺炎,而且出现了休克的症状,生命受到了威胁。可是,全县都没有几支抗生素,如果不想出别的办法,这个小孩的性命不保。

刘尚义十分着急,每天都在想办法,突然他灵光一闪,想到了清代医书中有一种“烧灯火”的疗法。于是,他立马按照书上的记载,给小孩进行了治疗,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这个方法不仅管用,而且效果特别好,小孩很快就转危为安了,后来还长成了一个非常健壮的小伙子。

在乡下久了,刘尚义明白了给老百姓看病,人家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能把病治好就行。所以,刘尚义开始琢磨在艰苦条件下,怎么样才能把救死扶伤的工作做下去。慢慢地,他明白了学中医要多“悟”,要把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了临床,才能真正为病人排忧解难。

就算是到了今天,刘尚义已经不再是在偏远山区工作了,但他还在沿用小方子治大病的习惯。他的常用药一般不会超过9味,而且尽可能少用贵重药物。一方面可以减少病人的费用,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医最大的功效是在于调理,所以只要药物可以起到作用,不一定要用贵的,而且药物太贵,会影响患者心情,而情绪不好就会影响药物的疗效,无法起到调理的作用。

刘尚义认为一名好医生,既要能治病,也要善于治心。

刘尚义非常强调尊崇经典,但是他也很少完全采纳经典古方,而是自己根据病情自己开方。他认为症状一样不一定就是相同的疾病,而好的药方应该是源于经典高于经典。

所以,想要学好中医,在研读经典医书的基础上,要反复思考并揣摩各大家之长,领悟书中的精髓,对于书中的经方当变就要变,不要拘于泥古。

刘尚义从医50多年,以积累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引疡入瘤”“从膜论治”等思想,将赵韵芬老师的疡科理念大胆运用到了肿瘤诊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刘尚义主任医师每周一三四上午再贵州省中医院肿瘤血液科出诊。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