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孔光一治疗痛经的思路 |
作者:潘芳 文章来源:北京中医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5-27 10:03:22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3 病案举例中医人网站www.tcmer.com 例1. 患者,女,38 岁,2009 年10 月27 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20 余年,近2月来加重。”患者12岁初潮,每次经行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小腹痛,甚时需服用止痛剂,月经周期25 天,经期1 周。末次月经10月18日,经行10天,经前渗血状3天,小腹隐痛、坠胀,经行色暗有块,块下痛减,经量少,经前带少,纳可,大便次数多,日行3~4 次,小便调,眠欠安。舌淡苔薄,左脉细弦,略沉。未育。1年前输卵管检查术后左侧输卵管脓肿,发烧,左巢形小,4 个月前人工受精未成。2008年9月9日体格检查:子宫多发肌瘤,双侧输卵管梗阻,双侧输卵管积水。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辨证:肝郁脾虚。治以疏肝健脾,养血通经。 汤药:当归10 g,赤芍10 g,白芍10 g,川芎6 g,黄芩10 g,香附10 g,青皮6 g,陈皮6 g,白术10 g,川断10 g,莪术6 g,小茴香5 g,乌药5 g,甘草5 g,肉桂3 g,炒薏苡仁15 g,柴胡10 g,蒲公英15 g,败酱草10 g。10剂,水煎服,每日2次。2009年11月9 日复诊:患者服药后腹坠胀减轻,经将期,小腹及右少腹隐痛时作,舌淡红苔白。上方减莪术、小茴香、乌药,加茜草6 g、生艾叶6 g。15剂,嘱经行不停药,若出现痛经,加服红糖3 g。2009 年11 月20 日复诊:患者11 月12日经行7 天,痛止,血块显减,大便畅,日1~2 次,成形。嘱以11月9 日方继服10剂。 按:此例经前渗血,经行缠绵,小腹隐痛、坠胀,是属虚证,大便次数多是脾虚之象,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故此痛经属于“不荣则痛”。治疗时在调肝健脾的基础,着重温通下元,益其形气,以条畅冲任血道。辅以清热祛瘀,方取当归芍药散之义,理气逐瘀而通调下焦胞宫之内环境,即当归、赤白芍、川芎合肉桂、小茴香、乌药、香附、莪术通血气而消症瘕;助以柴胡、黄芩、青陈皮疏肝调气,引药势入少腹肝经所司之地,并用蒲公英、败酱草以清内郁之热,辅以白术、川断、甘草之运化,以益其不足。此是针对肝郁脾虚的主要病机,而多方面结合来进行治疗,可见孔师取先疏后养之法,立足标本之治。中 医人网站www.tc mer.com 例2. 患者,女,34 岁,2009 年10 月26 日初诊。主诉“痛经6年”。患者经行小腹痛6年,平素月经后期,月经周期30~35 天,经行有块,经色淡,经量少,腰痛连及右腿,痛甚则吐,经前少带,本月经当期未行,头晕耳鸣,神疲乏力,纳食可,大便1~2 日一行,小便可,失眠,舌淡苔薄,左脉细。子10岁,顺产,人流3 次。月前曾查腹部B超:子宫、附件未见异常。 诊断:痛经。中医辨证:肝肾不足,脉络瘀阻。治以清肝温肾,和胃通络调经。汤药:柴胡10 g,赤芍10 g,白芍10 g,当归10 g,川芎6 g,黄芩10 g,青皮6 g,陈皮6 g,白术10 g,川断10 g,肉桂4 g,延胡索10 g,桃仁10 g,吴萸4 g,甘草5 g,炒山栀10 g,半夏10 g,生艾叶6 g,生姜4片,麦冬15 g。7剂,水煎服,每日2 次。2009年11月9日复诊:患者11月4 日经行将完,腰腹痛较前减轻,无血块,经期延后一周,近日自觉咽不适,无发热,无咳嗽咯痰,唇周起疹,时有嗳气,舌淡,右脉较滑。10月26日方减川芎、延胡索、桃仁、生艾叶、生姜,加丹参30 g、砂仁6 g、干姜3 g、苏子5 g、苏梗5 g、枳壳10 g、蒲公英15 g、太子参10 g、厚朴10 g、香附10 g。30剂,嘱下次月经后复诊。2009年12 月11 日复诊:12 月5 日经行6 天,小腹痛明显减轻,经行右腿痛,舌淡根薄黄腻苔。11月9日方减半夏、香附,加败酱草15 g、川芎6 g。15剂。中医人网站www.tcmer.com 按:此例经色淡、经量少、舌淡苔薄、左脉细系肝血不足之征,月经后期、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腰痛等症是肾精不足之象,总属于肝肾不足,以致气机不畅,脉络瘀阻,发为痛经。故温肾以助下元,鼓动气血之力,疏肝养血通经而畅达气机,合健脾之法以促经水生化。而又兼有中焦脾胃见证,即经行腹痛伴有呕吐,故经前方中合以吴茱萸汤之义,温经止痛兼以和中温胃,结合麦门冬汤加栀子以清虚热,使寒温并用,大有温经汤之义,以燥湿化痰通络调经而止痛。经后转方,加重和胃调脾之力,意在健运气血生化之源,使血海充盈则经畅痛减,有水到渠成之意!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