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陈彤云教授诊治面部皮疹、慢性荨麻疹经验
作者:王淑惠  文章来源:河北省中医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6-18 11:22:49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陈彤云教授, 出生于中医世家, 后又深得皮外科专家赵炳南精髓, 悬壶济世长达半个多世纪,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在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皮肤病医疗中心进修期间, 有幸随陈彤云教授学习, 多蒙指点教诲, 受益良多, 兹将临床捡得珍贝, 整理如下, 以飨同道。

1 辨证辨病, 互为补充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皮肤病逐渐增多, 出现了一些前人没有遇到过的新病种, 如染发剂造成的皮炎、放射性皮炎、艾滋病等。陈老认为, 在辨证的同时, 还要结合现代病的特点对疾病做出明确的诊断, 辨证与辨病同等重要, 互为补充。辨证是客观的, 针对疾病的性质而言; 辨病则相对是微观的, 指疾病的病理形态、病因而言。在临床上, 陈老辨证与辨病有机结合, 互为补充。在治疗上, 陈老也很重视辨证论治与中草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相结合。近年的研究证实, 痤疮的发生与痤疮棒状杆菌感染有关, 故在治疗痤疮时陈老除按临床辨证分型立法组方外, 还加用一些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抗杆菌作用的中草药如茵陈连翘黄柏、北豆根、虎杖、白花蛇舌草等,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验案举例: 付@ @ , 男, 19 岁, 2001 年10 月10 日来诊。病史: 6 年前面部开始起皮疹, 逐渐增多加重, 后波及颈、前胸, 多方治疗无效。查:面、颈及前胸多数密集粉刺、脓疱、丘疹、囊肿和结节, 粟粒至枣大小, 其间夹杂深浅不一的疤痕,皮疹色红或暗红, 舌质红, 苔黄, 脉数。平素大便秘结, 口干渴。陈老诊为聚合型痤疮, 辨证为肺胃实热, 兼感毒邪。治以清热解毒, 软坚散结。药用双花、丹参虎杖、蛇舌草各30g, 连翘、草河车各15g, 夏枯草10g, 茵陈、生石膏各20g, 当归苦参黄柏、川军( 后下) 各10g, 北豆根6g。同时外抹硫雷洗剂( 由硫黄、雷锁辛等组成) 。服药14 剂后, 皮疹基本无新生, 丘疹、脓疱消退, 囊肿渐消, 二便调。前方去生石膏、川军, 加土茯苓20g、黄连10g, 又服14 剂, 皮疹全消, 6 年顽疾,28 天收功。

2 制方效古而不泥古

陈老常说: “制方效古而不要泥古。“陈老善用古方化裁, 治疗慢性皮肤病。临床上常能遇到一些慢性荨麻疹患者, 虽有风寒外感之表现, 但体内湿热之象较明显, 寒热错杂, 治疗较为棘手。《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隐疹候》指出: ” 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 则起风瘙瘾疹。0 陈老则认为禀赋不耐, 又食鱼虾、辛辣酒酿、肥甘厚味, 致体内湿热之邪较重, 当风寒外袭, 寒邪就会入里化热, 加重湿热之邪, 形成风寒外束, 内有湿之征。对于此类型的荨麻疹, 陈老根据古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化裁制成一经验方。方由麻黄、杏仁、连翘、当归、桑白皮、茯苓泽泻、海桐皮、白鲜皮、秦艽、甘草组成。方中麻黄杏仁解表宣肺以散风寒之邪;当归养血活血, / 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0 ; 茯苓泽泻桑白皮连翘健脾除湿, 清肺胃热, 此四味药合用可祛除体内湿热之邪; 海桐皮、白鲜皮清热除湿, 祛风止痒; 甘草调和诸药。由于此方配伍合理, 内外兼顾, 若临床辨证准确, 投之效如桴鼓。

验案举例: 沈@ @ , 女, 30 岁, 2001 年8 月1 日来诊。病史: 1 年来每晚临睡时周身皮肤瘙痒,起红色小丘疹, 晨起自消, 曾多家大医院诊治, 疗效不巩固, 近7 天来病情加重, 影响睡眠。患者素体偏胖, 喜冷食, 微恶风寒, 无汗。查: 全身未见原发皮疹, 四肢、躯干可见散在抓痕、血迹, 舌红, 苔根黄腻, 脉滑略数。陈老诊为: 慢性荨麻疹。辨证风寒外袭, 湿热内蕴。药用麻黄3g , 杏仁当归桑白皮泽泻、秦艽各10g , 连翘茯苓各15g, 白鲜皮20g , 生石膏30g, 甘草6g 。7剂, 日1 剂, 水煎服。患者7 天后来谢, 自述服药1 剂, 瘙痒轻, 微汗, 当晚即未起皮疹, 服完7 剂而愈。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